
这种认知,并没有让训练变得轻松。相反,林知许的要求似乎变本加厉。
林知许“ESPN访谈模拟,现在开始。
语言教室里,林知许的声音冷得像冰。她调暗了灯光,只留一束顶光打在王昶身上,模拟着刺目的聚光灯。平板电脑的摄像头对准了他。
林知许“王先生,您在决赛决胜局的关键分上,那个极具争议的‘鹰眼挑战’成功逆转了局面。当时您是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做出这个决定的?请用英语详细描述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依据。注意:使用过去时态描述事实,结合虚拟语气分析其他可能选择及其后果。”
问题像连珠炮,精准地打向王昶最需要复杂语言组织能力的环节。聚光灯模拟器灼烤着他的皮肤,汗水瞬间从额角渗出。他脑子里闪过决赛的画面:汗水流进眼睛的刺痛,裁判的误判,全场观众的嘘声,心脏狂跳到几乎要撞碎胸膛……那种高压下的窒息感瞬间重现。他张了张嘴,喉咙发干。
王昶“I… I feel… no, felt…”
时态瞬间混乱。
王昶“Pressure was… very big…”
形容词匮乏得像荒漠。
王昶“If I not challenge… maybe lose…”
虚拟语气结构崩塌。
每一个磕绊,每一个错误,都在冰冷的摄像头和林知许毫无表情的注视下被无限放大。汗水沿着太阳穴滑下,滴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洇开了墨迹。羞耻感和挫败感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勒得他几乎无法呼吸。他想起了发布会上的“I very thank you”,那种熟悉的、被语言彻底击溃的无力感再次汹涌而至。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试图用身体的疼痛压下内心的翻腾。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习惯性地、不受控制地掠过讲台后的林知许。她正低头看着平板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他磕磕绊绊的模拟回答。顶灯的光线勾勒出她清晰而略显冷硬的侧脸轮廓,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微光。王昶的视线,最终落在了她因为低头操作平板而微微凸起的右侧肩胛骨位置。
那个位置,深埋在运动服之下,是粉碎的骨头,是冰冷的金属,是永远无法复原的巅峰之路。
一股莫名的力量,带着滚烫的温度,猛地冲散了王昶胸腔里翻腾的羞耻和混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
她站在这里!承受过比他此刻强烈千百倍的毁灭性打击!她失去了挥洒自如的球拍,却用同样被伤痛束缚过的肩膀,举起了语法规则的“球拍”,在这片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战场上,重新站稳了脚跟!她甚至能站在这里,用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逼迫他去面对自己的“语言伤疤”!
他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因为几个语法错误就感到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