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体育馆的两个相邻球台同时响起清脆的击球声,左侧球台,宋钰正对战新加坡选手于梦雨,她握着球拍的手稳得很,眼神紧紧盯着来球——这是她本次无锡站的首场单打比赛,也是她第一次在重要赛事中与樊振东同步登场。
右侧球台,樊振东刚接完韩国选手李尚洙的一记反手爆冲,回球直逼对方底线。他下意识朝左侧球台瞥了一眼,刚好看见宋钰用两人昨天练的“轻挡变线”拿下一分,嘴角忍不住弯了弯,手上的动作却没停,紧接着一记正手快带,又得一分。
观众席上的欢呼声同时为两个球台响起,孙颖莎举着应援牌,左右来回看,激动得跟王曼昱喊:“你看!他俩都用了昨天一起练的战术!这同步率也太高了吧!”王曼昱笑着点头,目光在两个球台间流转——宋钰的反手变线越来越稳,樊振东的正手快带依旧凌厉,两人的节奏竟莫名契合,像提前约定好一般。
局间休息时,宋钰刚走到场边拿水,就见樊振东也结束了一局,朝她这边走过来。“于梦雨的正手突击很快,你接的时候慢半拍,等她发力完再变线。”他压低声音,语速很快,怕耽误她的休息时间,“我刚跟李尚洙打,也遇到了类似的快节奏,这招管用。”
宋钰点头,赶紧掏出笔记本记下:“我刚才就是有点急,总想着抢攻,下次注意。”她抬头看向樊振东的手腕,见护腕戴得整齐,才放心地说,“你也注意,别太用劲,腰部刚恢复好。”
“知道。”樊振东揉了揉她的头发,转身回自己的球台,走了两步又回头,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跟宋钰赛前约定的信号一样。宋钰看着他的背影,深吸一口气,握着球拍重新上场,心里踏实了不少。
接下来的比赛,两个球台的节奏仿佛被无形的线连在一起。宋钰用樊振东提醒的“慢半拍接发球”破解了于梦雨的突击,紧接着一记反手变线得分;几乎同时,右侧球台的樊振东也用“轻挡变线接正手快带”拿下一分,两个球台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连裁判都忍不住笑着看了看两个球台。
记者们的镜头在两个球台间来回切换,相机快门声不停。有记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樊振东与宋钰同步登场,战术配合默契,得分时刻多次重合,展现出极强的赛场默契,堪称‘双向奔赴的赛场同步’。”
临近赛点时,左侧球台的宋钰面对于梦雨的赛点,深吸一口气,想起樊振东说的“稳住节奏”,一记反手爆冲直逼对方反手空当——得分!她以4:2战胜于梦雨,拿下比赛。几乎同时,右侧球台的樊振东也以一记正手快带结束比赛,4:1战胜李尚洙。
两个球台的掌声同时达到顶峰,宋钰放下球拍,第一时间朝右侧球台看去,刚好对上樊振东的目光。两人隔着人群,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动作,却比任何语言都更能传递彼此的开心。
走下赛场,樊振东先一步走到宋钰身边,递过一瓶温水:“打得不错,最后那个反手爆冲,比训练时还稳。”宋钰接过水,笑着说:“还不是你提醒我慢半拍接发球,不然我肯定又急着抢攻丢分了。”
旁边的林高远凑过来,打趣道:“你们俩这也太同步了吧?连赢球时间都差不多,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提前排练过呢!”刘诗雯也笑着说:“我刚才看比赛,你们俩的战术都能互相用,这默契,比混双搭档还厉害。”
宋钰和樊振东相视一笑,没反驳——只有他们知道,这份赛场同步,不是巧合,是无数个一起加练的夜晚、一起分析战术的时光、一起打磨细节的努力,慢慢攒出来的默契。
记者围上来采访,有人问:“两位刚才在相邻球台比赛,节奏格外同步,是不是私下有特别的约定?”
樊振东看了眼宋钰,笑着回答:“没有特别的约定,就是平时一起训练、一起分析战术多了,对彼此的节奏比较熟悉。看到她打得好,我也更有动力;相信她看到我稳定发挥,也能更踏实,这是队友间的互相鼓励。”
宋钰点头补充:“我们平时会互相分享应对对手的技巧,比如他教我反手变线,我帮他盯正手落点,所以在赛场上,看到对方用熟悉的战术,就像自己也在打一样,很有共鸣。”
夕阳透过体育馆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周围是记者的提问声、观众的欢呼声,还有队友们善意的调侃。宋钰握着樊振东递来的温水,心里满是温暖——在无锡的赛场上,他们不仅是各自拼搏的选手,更是彼此的底气,是同步挥拍、双向守望的伙伴。
而这份赛场同步的默契,会像他们一起攒下的拍立得照片、一起整理的战术笔记一样,成为他们乒乓路上,又一段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