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那年的秋天,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里面嬉笑打闹的同学们,攥紧书包带的手心沁出细密的汗。从乡镇中学考进这所重点高中,陌生的环境、优秀的同学,像无形的茧将我紧紧包裹。
直到遇见苏晴。她是我的同桌,总扎着高马尾,笑起来眉眼弯弯。记得第一次月考后,我盯着数学试卷上鲜红的58分,眼眶发酸。苏晴悄悄把她满分的卷子推过来,“我给你讲题吧,这些知识点其实不难。”她的声音像春日暖阳,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从那以后,我们总是形影不离。课间,她会耐心地给我讲解物理公式;放学后,我们一起在图书馆刷题到夜幕降临。在她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然而,友情的小船也会遭遇风浪。高二那年的校园文化节,我们决定一起参加诗歌朗诵比赛。为了选到合适的诗歌,我们跑遍了学校的图书馆和市区的书店。好不容易敲定了舒婷的《致橡树》,排练时却因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我觉得这里应该读得激昂些,体现橡树的刚劲!”我坚持道。
“可是这首诗表达的是平等独立的爱情,温柔细腻的情感更合适。”苏晴反驳。
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变得剑拔弩张。最后,苏晴摔门而去,留下我一个人在空荡的教室里。
那几天,我们冷战了。坐在教室里,看着身旁空着的座位,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想起过去一起奋斗的日子,泪水模糊了视线。我意识到,比起赢得比赛,我更不想失去这个朋友。
周末,我鼓起勇气来到苏晴家。站在她家楼下,我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苏晴,对不起!我错了,我们和好吧!”
不一会儿,苏晴从窗口探出头来,眼睛红红的,“笨蛋,我也有错。”
我们相视而笑,所有的隔阂在那一刻烟消云散。重新排练时,我们不再固执己见,而是互相倾听,取长补短。比赛那天,我们默契十足的朗诵赢得了满堂喝彩,获得了一等奖。
高三的日子紧张而忙碌,我们约定一起考同一所大学。每天,我们在晨光中背诵单词,在深夜的台灯下刷题。遇到难题时,我们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压力大时,我们就去操场散步谈心。
高考前的模拟考,我的成绩突然下滑,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看着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苏晴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而是默默整理了一本错题集给我,“你看,这些错题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一起攻克它们。”
在她的陪伴和鼓励下,我逐渐找回了信心。高考那两天,我们在考场外击掌加油,“加油,我们大学见!”
成绩揭晓的那天,我们如愿考上了同一所大学。站在校园里,望着彼此,回忆起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红了眼眶。
苏晴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青春的路。在与她相处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学会了理解和包容,更懂得了友情的珍贵。这段美好的情谊,将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成长路上最温暖的记忆。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破茧的过程。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有苏晴这样的挚友相伴,让我有勇气挣脱束缚,蜕变成更好的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携手前行,因为真正的友情,经得起岁月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