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内容:昭和十年六月七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告退出《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与《伦敦海军军备条约》,此举标志着日本海军扩张野心的进一步显露。七月二日,日本海军部随即提出了新的海军扩充计划——即“第五次舰艇补充计划”,其核心在于建造八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与四艘“翔鹤”级航空母舰。然而,就在世人瞩目横须贺与横滨两大海军造船厂于八月一日为“大和”级战列舰举行开工仪式之时,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却于翌年一月二日向天皇陛下呈上了一份重要报告,他认为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海战将是航母的天下,而战列舰终将成为明日黄花,他建议将原本用于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的资源转而投入到更多“飞龙”级航空母舰的建造,以及扩大“翔鹤”级航空母舰的规模,并加强护航舰队的实力。经过深思熟虑,一月三日,天皇最终批准了山本大将的提议,决定调整海军发展方向,将重心转向更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航空母舰及其支援舰队。
1937年1月4日,日本海军正式批准了全新的第五次舰船补充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原有的舰队构成将大幅调整:由原先的十二艘战列舰、四十一艘重巡洋舰、三十一艘战列巡洋舰、四十艘驱逐舰及一百四十一艘轻型巡洋舰和三艘潜艇,变更为二十一艘航空母舰、四十一艘重巡洋舰、五艘战列巡洋舰、一百四十一艘驱逐舰、二百一十一艘轻型巡洋舰以及一百一十三艘潜艇。就在这一天,大部分新规划的舰艇陆续在横须贺、横滨等地的造船厂开始了建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河造船厂内,12艘高速战列舰也正处于建造阶段,它将作为重要的护航力量,为航空母舰提供坚实的保护屏障。
#改写后的内容1940年,随着飞龙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红楼号”与三号舰“天龙号”的服役,这支海上巨兽家族逐渐壮大。紧接着,在1941年,四号舰“双龙号”和五号舰“炎龙号”也相继加入舰队。1942年,六号舰“白龙号”、七号舰“跃龙号”以及八号舰“田龙号”的下水服役,使得飞龙级的阵容更加壮观。1941年12月7日,一个将永远铭记在历史中的日子,日本海军集结了包括“飞龙号”、“天龙号”、“红楼号”、“祥和号”、“瑞赫号”以及“赤城号”在内的八艘航空母舰,发动了对美国珍珠港的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次年的8月1日,在珊瑚海战役中,日本海军投入了所有八艘翔鹤级航空母舰以及四艘飞龙级舰只,伴随着八艘高速战列舰、四艘战列巡洋舰、四艘重型巡洋舰、十八艘驱逐舰和四十三艘潜艇的强大阵容,试图在这片海域中寻找胜利的机会。8月2日,“飞龙号”以其出色的作战能力成功击沉了美军的“叶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在内的四艘舰队航母。至1942年末,十二艘飞龙级航空母舰与十八艘翔鹤级航空母舰全部完成服役,标志着日本海军力量达到了巅峰。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43年2月1日,“赤城号”和“加贺号”等原本作为战列舰的舰只被改装成了航空母舰,并且它们的主要任务转变为训练飞行员。2月4日,东所罗门海战首次战役爆发,以“飞龙号”为首的一支拥有十二艘飞龙级与十八艘祥和级航空母舰的庞大舰队,加上十二艘高速战列舰、三十一艘战列巡洋舰、一百四十一艘驱逐舰、四十一艘轻型巡洋舰以及三十一艘潜艇的护航力量,面对美国海军第58特混舰队与第59特混舰队的挑战。经过两天激战,2月6日,第59特混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东所罗门海战首次战役以日本的胜利告终。但胜利并未持续太久,3月1日,第二次东所罗门海战爆发,美国海军最强的TF 38舰队参战,给日本的飞龙号航母编队带来了沉重打击。同一天,日本开始接收新的云龙级航空母舰,而美国也开始接收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1944年6月1日,菲律宾海战拉开帷幕,日本海军出动了全部五十一只舰队航空母舰,迎战美国海军的一百二十一艘航空母舰。经过一周的激战,到7月2日,日方宣告失败,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日本海军只剩下二十一艘航空母舰。1945年6月1日,太平洋决战——莱特湾海战爆发。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至同年7月,莱特湾海战结束,美国海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年8月,日本在美国的舰艇上签署了停战协议,正式结束了战争。到了1946年,日本仅存的一百三十一艘舰艇被中美英苏四大国瓜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