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烛看到我的窘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般照进我的心里,让我更加不知所措。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小声嘟囔道:“你怎么突然说这种话呀。”
元烛伸手轻轻理了理我耳边的碎发,温柔地说:“因为我想知道你的答案。”
我咬了咬嘴唇,鼓起勇气看向他,“如果是乐器的话……我很愿意。”
元烛的眼睛亮了起来,若有所思地说“琴瑟和鸣,的确是一副好画面。”
“嗯……嗯?”我微微一怔,不解地看着他。
月光映出点点光尘,在我们面前飘动。
他没再说什么,只示意着我接下来然而在舞台下方迎接我们的,是一具完整的骸骨。
骸骨身上披着配角的戏服,因为不慎摔断了腿,无法行动,只能孤独地留在这里等待死亡降临。
在骸骨的身侧,我们找到了一卷磁带,从而得知了这具骸骨的身份。
这是一位出身于曼达特下城区的少年,他努力进入剧团,想要成为一个耀眼的明星。
哪怕在戏剧中仅是扮演一个没有台词的配角,他也满心欢喜。
然而失血的痛楚带走了十六岁的年轻生命。磁带里,他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只留下低低的一句叹:“在曼达特下城区出生,能到这里演出,我已经很满足了。”
这让我心里很难过,现实生活中的牛马就很难有机会翻身,更何况是末世的蝼蚁啊!
元烛拾起角落里的一件华丽衣袍,针脚细密,绣工精致,是只有主角才能穿戴的戏服,他来到年轻骸骨旁,轻轻将衣袍盖在他的身上。
从年轻演员的描述中,我们终于窥到迪佩尔真正身份的冰山一角。
关于这位声名斐然的剧作家真身,米修斯流传着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人说那是一群匿名剧作家,以“迪佩尔”的名义进行写作,更有人声称,迪佩尔早已去世,剧团只是假借他的名义进行演出……
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他是一位对创作狂热执着、阴郁倨傲的中年男子,这样的描述才更符合人们对天才剧作家的设想。
然而拨开层层迷雾,这位受到无数人追捧的剧作家,竟然是一位女士。
我们根据少年录音中留下的线索找到了迪佩尔的居所。
然而性别疑团只是迪佩尔小姐最不值一提的手笔,她写下凄美缠绵的故事,却在自己手稿边缘留下“愚蠢”的刻薄注解,她的犀利言辞似乎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即便对方是频繁汇款的投资人。
一沓沓入账通知单被她随意钉在壁炉顶。
我走过去拿了起来,其中一份梅先生的账单,更是被她标注“该死的乾星人不懂欣赏。”
这位梅先生所投资的单次金额,远超多名投资者的总数。
在迪佩尔的私人账单中,大部分资金集中流向一处,而那一处赫然写着“医学实验器材”。
她的作品从未涉猎医学题材,昂贵的医疗器械也不会用作演出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