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OC串串烧
本书标签: 二次元  oc  原创oc 

唏嘘(章一篇)

OC串串烧

假设章一上了大学。

———————————分割线————————————

秋天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落在街边的人行道上,是夜,漆黑的电线交织在夜空中,圆而小的灯泡挂在电线上,散发着暖黄而昏暗的光芒。

这是大学附近的一家路边摊,大学附近的街道一向比较繁荣。一家烧烤店就坐落在这样的一条街道上,照片用霓虹灯装点的五颜六色的,到有一副夜店蹦迪的架势。烧烤店里有很多人,店外露天也有很多增设的座位,基本上由一张小方桌和四个小圆凳组成。老板正在外面的烧烤架上一边摇摆一边烧烤,店内音响正大声地播放着凤凰传奇的《麝香夫人》,晚上来吃烧烤的人显然不少,无论是店内还是店外都已经坐满了人。此时一个小灯泡正对着一张小方桌,上面摆着一些烧烤,和一堆东倒西歪的啤酒瓶。桌子两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我大学的朋友,锦安。

我嘴里正慢慢咀嚼那块烤熟的五花肉,一边端详着我对面的人,这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男大学生,脸微胖,甚至偏圆,眼睛比较小,是细长的类型,乍一看有一股猥琐之气在身上,但是我知道这是个实打实的东北汉子,我喜欢和他交朋友也是因为这人的实心眼。

此时这位东北汉子因为一口气炫了半箱啤酒正趴在桌子上哭的东倒西歪。我也只是听着他哭泣,并不是因为被女朋友甩了之类的理由,想起事情的具体内容还是不得不叹息却又无可奈何,也许这便是烂到骨子里的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坏死的部分依旧无法被修复。

我与锦安认识是在高中,他是辽省人,因为母亲的工作变革还有父母的离异来到了津城,户口也落在了这里。他父母具体是怎么离的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被判给了他母亲,在初中时来到了这所城市。

我与他熟识是在高二,他这个人很自来熟,因为高一我们两个在隔壁班因此混了个脸熟,有一次我们从学校前门回家正好同路,当时也只是眼熟他尚不认识,这个人便主动与我搭话,因此到也能说上两句了。到了高二那年,由于选科的不同重新进行了排班,我们班的新班主任就是他高一的班主任,再加上津城是新高考地区,由于选科是物化地被分在物地二班,走班走化学在化学二班,而我走班的教室正好是他们班教室,因此便更加熟悉了。

熟悉了之后发现这个人比较实心眼,是我喜欢交友的类型,因此便一直相处了下去,也很庆幸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虽然专业不同。

他家的情况我知道的不多,但是也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她母亲一个人带着他来到津城,在附近的超市里打工,一个人辛苦把他拉扯到大。到了现在我们两个大二,他连续申请了两年的贫困生却都被驳回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个个用着鸭梨手机,穿着名牌衣服,贫困生评级都没我高,但是学校总是会把有限的名额给他们,因为他们和校领导关系好。”他哭哭啼啼地对我说。

今天晚上他来找我诉苦,也是反反复复重复着这句话,为了带他散心我请他到路边吃烧烤,说实话听到他的故事,我心情很复杂,但是并没有多少气愤的情绪。

因为早早就入世的我早已经习惯了如今这世道的行为准则,引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概念大概就是“差序格局”,形象地表述出中国社会的情况。大致意思就是说以自身为中心画出一个个同心圆,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就体现在这一个个圆上,这个圆的半径越小,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而这一个个的圆就构成了这个社会。人情世故早已是这是社会无法分割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也无法去批判什么,只能说是发展使然,尽管仍有些唏嘘但是相对于以前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毕竟乌托邦之所以称为“乌托邦”不是没有理由的。

所以如果我是他,大抵会果断舍弃自己的脸皮,不停地在老师面前晃悠,成为他口中的那些“败类”吧。

“我要去匿名举报!”他大喊。我也毫不怜惜地打消了他的热情:“有个锤子用,拼人脉拼家产你能拼的过学校?人家那都是打点好的,压下来是分分钟的事,别到时候再被查到然后给你穿小鞋。”“能怎么办?”“受着。”

他哭的更大声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不了你努力学习考个公务员,以后想办法讨回来,不过以津城这150都考不上的卷度你是费劲,毕竟那帮鲁省的都来这打复活赛。或者继续好好运营你那个黄V自媒体,等到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依靠网络的传播速度给他来一下子,虽然可能动摇不了根基,但是能出出血也能消消气不是吗。”

虽然我说的话我自己都不信。

这个晚上,我陪他喝到了半夜,我也和他一样,甚至比他还贫困,但总归是有收入的,不至于他那么惨,虽然对于这个世道不免有些唏嘘,却又有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里面,毕竟人要是穷到了一定份上举着竹竿子要饭也是干的出来的,只是看自己真正的决心罢了,毕竟背着母亲做兼职也并非是不可,不出学校没有电脑也能挣钱的道路也不是没有。

今夜似乎有月晕,月亮似乎被云层挡住了似的叫人看不清,我吃力地抬起他,艰难地送他回了宿舍。

上一章 平凡的一天(章一篇) OC串串烧最新章节 下一章 再遇(章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