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泽踏入第三道光门时,整座空间突然暗了下来。
头顶没有光源,脚下却缓缓升起一张巨大的星盘,星盘上刻着三百六十个星位。
每个星位里都嵌着一颗莹白的珠子,珠子里流转着不同的光晕——有的像烛火般稳定,有的像萤火般闪烁,还有的忽明忽暗,像是随时会熄灭。
“这关叫‘定枢’。”
天乐斯落的声音从星盘深处传来,带着一种古老的厚重感。
“星盘是此域的能量中枢,三百六十颗星珠对应着三百六十处能量节点。
其中三十颗星珠已经‘失序’,它们会模仿正常星珠的光晕变化,却在每过七刻钟时,与中枢的共振频率出现一次万分之一秒的偏差。
你的任务,是在三个时辰内找出这三十颗失序星珠——若超时,星盘会因能量紊乱自爆,整个域都会跟着崩塌。”
王明泽蹲下身,指尖抚过最近的一颗星珠。冰凉的触感下,光晕缓缓流淌,与周围星珠的节奏保持一致,看不出任何异常。
他抬头望向整座星盘,三百六十颗星珠密密麻麻排列着,光晕交织成一片朦胧的光海,别说三十颗失序的,就算少了一颗,不仔细数都未必能发现。
“七刻钟一次偏差……”
他低声重复着,突然从怀中摸出一块巴掌大的青铜罗盘——这是他闯关前偶然捡到的旧物,盘面上刻着模糊的刻度,据说能感应能量共振。
他将罗盘放在星盘中央,盘针立刻开始缓慢转动,针尖指向的星珠,光晕会泛起一圈极淡的涟漪。
第一刻钟,他盯着罗盘针指向的星珠,记下它们的光晕变化规律:
稳定的星珠,光晕每呼吸一次会变亮一分,持续三息后再暗下去,循环往复;
而失序的星珠,看似遵循同样的规律,却会在某次变亮时,偷偷多亮了半息,快得像错觉。
可问题是,三百六十颗星珠,他不可能同时盯着每一颗。
七刻钟后,当第一次共振偏差出现时,星盘突然发出一阵细微的嗡鸣,所有星珠的光晕都剧烈闪烁了一下——就在这混乱中。
王明泽发现有七颗星珠的光晕闪烁频率,比其他星珠慢了一拍,像是没跟上节奏。
“这七颗是失序的。”
他立刻用石笔在星盘边缘做了标记,可刚标记完,那七颗星珠的光晕突然恢复了正常,甚至比周围的星珠更稳定,仿佛刚才的延迟只是他的幻觉。
“失序的星珠会互相掩护。”
天乐斯落的声音适时响起。
“当你标记其中一颗,其他失序星珠会调整自身频率,帮它掩盖异常。”
王明泽的心沉了下去。
这意味着他不能靠单次观察下判断,必须记住每颗星珠的“历史轨迹”。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他放弃了标记,只专注于记忆——将星盘分成九个区域。
每个区域四十颗星珠,他轮流盯着每个区域,用罗盘记录它们在共振时的细微偏差,甚至画下光晕变化的曲线。
当第二次共振偏差出现时,他发现有十二颗星珠的光晕曲线出现了“断档”——前半段还和正常星珠一致,后半段却突然拐了个诡异的弯,像是被人强行修改过。
更让他心惊的是,这十二颗星珠里,有五颗是他之前怀疑过的,另外七颗则是一直表现得毫无异常的“好孩子”。
“原来如此,它们会伪装成‘被冤枉’的正常星珠。”
王明泽擦掉之前的标记,重新在星盘上画出新的曲线。
这次他不再看单颗星珠的瞬间状态,而是对比它们在两次共振中的“变化逻辑”——正常星珠的光晕曲线是连续的。
哪怕有波动也符合能量衰减规律;而失序星珠的曲线,两次共振之间总会出现无法衔接的断层。
时间一点点流逝,星盘的嗡鸣声越来越响,有些星珠的光晕开始变得极不稳定,甚至爆出火星。王
明泽的额头渗满了汗,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发僵,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亮——他发现那些失序星珠的断层,其实藏着一个共同的规律:
每次断层出现的时间,都与星盘边缘某道刻痕的阴影移动到星位正上方的时间重合。
“是光影!”
他猛地抬头,看向星盘上方——虽然没有光源,但空间边缘似乎有微弱的光在缓慢移动,投下的阴影恰好能影响星珠的光晕。
失序星珠无法模拟这种光影带来的自然变化,所以才会出现断层。
最后半个时辰,他根据阴影移动的轨迹,逐一排查星珠:
当阴影覆盖某颗星珠时,若它的光晕没有出现自然的变暗,反而刻意维持亮度,那一定是失序的;
若光晕变暗的幅度超过了阴影的遮挡范围,也是失序的。
当三个时辰的钟声敲响时,王明泽正好在第三十颗星珠上画下最后一个标记。
几乎同时,那三十颗星珠突然发出刺耳的嘶鸣,光晕瞬间变黑,从星盘上脱落。
露出底下深不见底的孔洞——而其他星珠则变得更加明亮,星盘的嗡鸣声也渐渐平息。
天乐斯落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惊叹:
“能从三百六十颗星珠里,靠‘变化逻辑’和‘环境影响’锁定目标,你抓住了判断最难的部分——不是盯着眼前的表象,而是追溯背后的因果链。”
星盘中央裂开一道通道,通往比前两关更深邃的黑暗。王明泽望着那片黑暗,突然明白这关的“难”,从不是数量上的庞大。
而是“动态的伪装”——敌人会变,规律会藏,唯有顺着线索追到根上,才能让真相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