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哦”了一声,视线却还盯在他脸上。
他今天穿了件干净的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
“问你个事,”你忽然开口,“最近……有没有看到谁在我课桌附近晃悠?我记得之前很多人来找我借笔记。”
他抬眼,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天气:
“有啊,上周三下午,隔壁班那个男生想从你抽屉里拿东西,被我拦住了。”
“拦住了?”你挑眉,“他没解释吗?”
“也没什么,”他低头翻笔记,声音轻得像叹息,“只是告诉他,你的笔记都借我了。他好像不太相信,我只好把你上次给我改的卷子拿出来给他看,他看完就走了。”
你记得那个家伙,他有野心,所以你决定帮他,原本你的笔记都归他的。
在你解释后,散兵的眼神沉了下来,抿了抿唇,突然开口否决,“我比他更需要你的笔记,留给我吧。”
你:?
这也要吃醋?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你坐在书桌前反复核对分数——比预估的高了十分,稳稳够上第一志愿的理科强校。
散兵的分数恰好卡在你之下五十分,去了另一座城市的文科院校。
隔着高铁也要跑三个小时的距离。
你给他发消息:“恭喜啊,你的分数够上你之前提过的那个文学院了。”
几乎是秒回:“嗯。你呢?去了想去的地方?”
“嗯,物理系。”
对话框沉默了几秒,跳出来一句:“挺好。”后面跟着个句号,像他平时说话时,藏在平静语气下的执拗。
你捏着手机笑了笑。明明高考前他还在物理卷子上跟你较劲,说“就算是理科,我也不会被你甩太远”。
结果最后还是差了五十分,倒是歪打正着去了最适合他的文科强校。
开学前的暑假,他还是雷打不动地来你家“补课”——说是补大学预科的内容,其实更像换个地方做题聊天。
你给他讲微积分的基础概念,他给你背新背的诗。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摊开的书上,倒有种岁月静好的错觉。
去大学报到那天,他来送你。
站在高铁站的人群里,他帮你把行李箱拉杆拉到最合适的高度,又从背包里掏出个小本子:“这是我整理的注意事项,你丢三落四的毛病得改改。”
你翻开看,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宿舍断电时间”“图书馆预约流程”,甚至连附近超市的打折日都标得清清楚楚。
“知道了。”你笑着把本子塞进口袋,“你也照顾好自己,别总熬夜。”
他“嗯”了一声,目光在你脸上停留了很久,才低声说:“每周给我打个电话。”不是商量,是陈述句。
你没反驳:“好。”
火车开动时,你从窗户里看见他还站在原地,背着光,身影被拉得很长。
手机震了震,是他发来的消息:“到了给我发消息。还有,别跟别人走太近。”
你看着那句带着占有欲的叮嘱,无奈又有点好笑。明明隔着三个小时的车程,他却好像还在用无形的线牵着你。
大学生活很忙,你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偶尔闲下来,会给他打个电话。
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你语气里的疲惫,要么给你念首诗,要么吐槽他那个古板的文学史教授,偶尔也会问你“今天有没有人跟你搭话”“同桌是男生还是女生”。
某次视频通话时,图书馆刚好闭馆,他正准备离开,身后是高高的书架。
你看着他眼里映出的屏幕光,突然说:“寒假回家,我请你吃雪糕吧。”
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睛弯弯:“好啊。”
你看着他眼里的期待,突然觉得,这五十分的差距、三座城市的距离,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有些联系,从来不是靠分数或距离衡量的,就像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你从他的世界里,真正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