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将咖啡杯推到林宇面前时,杯底与胡桃木桌面相触的轻响惊醒了沉思的男人。他抬起头,目光落在她无名指上新戴的素戒上——那是去年修复敦煌星图残卷时,他们在莫高窟九层楼前埋的伏笔。
"陈哥发来的光谱报告。"苏瑶点开平板电脑,冷光映得她眼尾细纹清晰可见,"青铜簋内壁的三组铭文,和你在剑桥论文里提到的月相历法完全吻合。"
林宇扯松领带,青金石袖扣折射着落地窗透进的晨光。三个月前大英博物馆修复汉谟拉比法典时,苏瑶也是这样隔着防弹玻璃抚摸龟甲残片。只不过那次她穿着鹅黄泡泡袖连衣裙,而此刻羊绒围巾松垮地披在肩头,像团凝固的雾气。
"但你看这个。"苏瑶放大某段楔形文字,指尖悬停在半空,"第三行的字符排列方式,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跳房子游戏?"
空气突然变得粘稠。林宇的记忆闪回到1998年香港国际古董展,十二岁的苏瑶踮脚往他耳后塞巧克力,薄荷味混着檀香。那年他刚随父亲接手林氏文物修复行,而她作为策展人带来的实习生,马尾辫上别着朵朵鲜花。
"你还在收集敦煌星图残卷?"林宇突然开口,打断她翻页的动作。苏瑶的手僵在半空,平板边缘磕在黄花梨镇纸上,发出轻响。那是件明晚要送去苏富比的黄花梨螭龙纹翘头案,槌子落定的瞬间,他瞥见她藏在文件夹下的速写本——铅笔勾摹的星宿图,紫微星的位置被重点标注。
苏瑶的睫毛颤了颤,像受惊的蝶翼。她转身从珐琅首饰盒取出个青铜铃铛,细密的绿锈爬满铃舌:"上个月在洛阳铲出这东西时,我听见土层深处传来风铃声。"铃铛贴在他掌心发烫,内壁阴刻的佉卢文让他瞳孔骤缩——那是父亲失踪前最后修复的西域文物,铃铛底部本该有的林氏火漆印,此刻变成了枚陌生的朱砂印。
落地钟敲响十一下,穿堂风掀起茶案上的《营造法式》。林宇伸手按住被吹开的书页,纸张间簌簌落下张泛黄照片。那是1983年他们祖父主持修建应县木塔时的工作照,照片边缘有行褪色小字:"明玥来信,巴黎大学寄来北魏佛经残卷。"
"你果然留着。"苏瑶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她抽出钢笔在便签纸上画出星图坐标,圆珠笔尖刺破纸页:"明天下午三点,老地方见。"笔帽上缠着的红丝线突然断裂,滚落在波斯地毯上,如同他们初遇那晚从故宫屋檐坠落的灯笼穗子。
林宇凝视着她消失在旋转楼梯的背影,西装内袋里的怀表发出滴答声。表盖内侧嵌着的照片上,十五岁的苏瑶正在修复敦煌壁画,阳光穿透洞窟的天井,在她白大褂上投下斑驳的飞天衣袂。他忽然想起昨天在库房找到父亲的手札,牛皮纸上潦草记录着:"明玥十七岁生日礼物,洛阳铲一支,勿追问来源。"
茶案上的《营造法式》自动翻到某页,铅笔批注旁贴着张戏票根:1997年5月18日《牡丹亭》夜场,第三排正中。林宇摸出手机打开电子票务系统,当天的演出记录赫然显示着购票人ID:ZY19760518。
窗外春雨淅沥,檐角铜铃被风撞响。林宇将青铜铃铛放进檀木匣,匣底暗格里躺着枚褪色的学生证——1995级考古系,姓名栏并排写着两个稚嫩的笔迹:林宇、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