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九良(周航)我瞄上了一个文化创投基金,专门扶持非遗和传统手工艺转型的。你看咱家茶楼,不也是沾了‘非遗’‘风貌保护’的光才保下那些老物件?我觉得这方向有戏,跟咱们也算……一脉相承?
他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不再是舞台上憨态可掬的“小先生”,而是真正在为自己的小家、为父母的未来谋划的当家人。
将投资方向与家族传承联系起来,这份心思让黛玉有些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戴裕眼睛一亮,赞许地点头,
戴裕(黛玉)这个思路好!既保值增值,又能间接支持咱们想守护的东西。哥,你这脑子,转得挺快嘛!看来‘桩子’底下,根扎得还挺深。
她毫不吝啬地夸奖,为他的成长和这份将商业与情怀结合的敏锐感到欣喜。
九良都被她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挠挠头,又挺起胸膛,
周九良(周航)那是!也不看看是谁调教出来的。
随即又正色道,
周九良(周航)具体的还得跟孟哥详细碰,做足功课。爸的钱,我肯定得让它稳稳当当地生钱,将来给他们养老,给咱……
他顿住,目光落在黛玉平坦的小腹,耳根微红,没往下说,但意思不言而喻。
那份对未来的憧憬,沉甸甸地落在“养老”和未尽的期待上,车厢里弥漫开一丝甜蜜而郑重的气氛。
戴裕脸上飞起红霞,轻轻掐了他手心一下
戴裕(黛玉)想得倒远……先把眼前这关过了吧。明天一早到横店,下午就有你的戏份,词儿都背熟了吗?可别让郭导逮着机会念叨你。
九良立刻做出一副苦瓜脸,夸张地叹气。
周九良(周航)哎哟喂,戴老师,您可别提了!这几天脑子里全是补偿条款、青石板编号、腊梅移栽,还有咱爸咱妈住哪儿……那台词本,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啊!今晚回去,您可得给我开开小灶,紧急抢救一下!
黛玉看着他搞怪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
窗外的灯火飞速掠过,映在他带笑的眼底。
高铁向着工作的方向疾驰,家的重担暂时卸下,但那份共同承担后的默契与成长,已深深烙印在彼此心里。
她知道,无论前方是舞台的灯光,还是生活的琐碎,他们都会像守护那株百年腊梅一样,一起扎下根须,等待下一次绽放。
横店的清晨带着特有的喧嚣。
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片场附近的老街已飘起早餐的香气,混杂着道具组搬运器材的碰撞声和群演们匆匆的脚步声。
周航和黛玉拖着行李箱,刚刷开酒店房门,手机就催命似的响了起来。
九良把箱子推进门,一边掏手机一边嘀咕
周九良(周航)啧,郭导这闹钟掐得比鸡打鸣还准……喂?郭导早!
他接起电话,脸上瞬间堆起职业化的笑容,语气恭敬。
电话那头,声音洪亮中带着点调侃
万能小郭: 周老师!周大忙人!可算回组了?下午那场重头戏,词儿都揣兜里了吧?别让我现场给你提词儿啊,我这嗓子可金贵!
小郭显然知道他们刚处理完家事,这催促带着熟稔的调侃,但也透着不容马虎的认真。
~~~~~~~~~~~~~
哎!我水平太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