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国庆北京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说完了。
故事开始于二〇二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南京回北京的高铁上。那时的列车正以300公里的时速贴地飞行,从江南水乡北上华北平原。正如过往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正午一般,这一天和以往的七千多个日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平淡,因为刚刚结束天津南京连轴转的六天旅行,即将回到待了三年多的北京。
然而,就在这时,我点开了小红书,一条消息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条消息看来也很平常,甚至可以说是无趣,令人提不起来任何兴趣,因为它同时被淹没在其他人的消息之中,它仅仅是一个hello的表情而已,甚至因为没有文字点缀,以一种夸张的放大的动态形式展现在手机屏幕上。窗外无穷无尽的田野见证着故事的开始,这里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正如遥远的青稞地一样,除了青稞一无所有,那时我自由而贫穷。
这个开端和其他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你看来可能再也寻常不过,平平无奇。但多年以后,再次打开小红书,我仍能回想起这一瞬间,这条消息带着独属于它的爱意,以光速跨过京津两百多里的距离,到了我的眼前。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个瞬间——刚出生时的呱呱落地,在妈妈的怀中吃奶;刚上小学时孤独地坐在陌生的教室里,转头发现同桌是自己幼时的玩伴;中学时周末上黑网吧,一进门时便被尼古丁与汗臭的气息包围;高考结束收到录取通知书,金榜题名的喜悦;大学的第一个夜晚,躺在宿舍的上铺,看着路灯投在天花板上的树影;第一次谈恋爱,月光下操场爱的华尔兹,天津海河轮船的深情对视……以及这个独一无二命运般宝贵的瞬间,这便是故事的开始,人前摇扇,醒木拍桌,各位看官你细听分说。
至于为什么说“小红书有很多消息”呢?这又可以追溯到更早,那是九月中旬,开学之后,保研名额正式敲定,我陷入了一种“无尽的荒芜”与“阶段性的虚无”之中,用人话来说就是非常无聊。中国高校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大学生前三年无所不用其极地“卷保研”,将自己打造成“六边形战士”,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参加各大高校的“夏令营”,亦或者是大四开学参加“预推免”面试,再加上大四开学本科学校分配保研名额,即可正式确定保研。确定保研本校之后,即是可以自由支配一年的大四时光。正如苦杏仁的气味总是会让人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这种自由与初秋混杂着一丝寒意与潮湿的气味总是能让我想起这段持续了一天的爱情。
说回小红书。保研上岸之后,我在这儿发了一条“脱单贴”,以备忘录截图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希望对方是同在北京的本科生、性格活泼等等,标题为“期待一场入室抢劫的爱情”,并附上了我的字体的截图。照例来说,以小红书无数前辈的经验来看,此类帖子都应配上本人照片,以供青睐者挑选。但我始终认为“字如其人”且更能代表本人的精神面貌,或者说认为照片上不了台面,丧失了本应有的自信,因此舍弃了后者,但表示可以私聊要照片。帖子发出后,一时间内引来了各路豪杰:质疑本人中财人身份,要求我截图学信网者有之;第一句话就是要求我发照片,声称自己是颜控者有之;认为我字好看,希望能收到我的信,企图交笔友者有之;看我喜欢马尔克斯,和我交流读书写作,推荐书单者有之;一上来就很热情,巴不得立马与我推心置腹,声称很喜欢我,但是在某一天的夜晚突然不回消息,断崖冷淡者有之;聊了几句就突然不理我,亦或者是敷衍我者有之;同样也是保研中财但是本科为外校,问我那个学院的导师如何者有之;没聊两句就要求我今晚见面聊,开盲盒者有之;同专业或者是同校学妹刷到,想和我“认识认识”者有之;表示自己是研究生,被我的条件卡住,很可惜者有之;不在北京但是希望能认识一下,但加了好友一声不吭、单删我者有之……
Hopeless boy is seeking
Someone who will share this feeling
I'm a fool a fool for love a fool for love…
就在我即将绝望,认为自己的love虚无缥缈之际,在这个瞬间,我认识了她,姑且称呼她为小妮。小妮在天津上学,大三,河北人,是我迄今为止 通过这个帖子唯一一个聊到面基的人。这个瞬间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以至于多年以后,在我登上高铁的前一刻,我又回想起九月里那个温暖的午后:我在高铁上倏然顿住,一脸着迷的神情,手停在半空中,眼神凝固,盯着屏幕,倾听着远远传来的高音笛、串铃和鼓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