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梁山伯被封县令提前完成学业回家,梁母很是高兴。
但儿子却没有多少喜色,梁母难免感到奇怪,以她对儿子的了解,虽然鄮县贫困,县令也不是多大的官。儿子却不是计较这些事情的人,他一直以继承父亲治水的遗志为己任。鄮县水患频发,正好能让他一展所长,为何却闷闷不乐呢?
问了四九才知道,梁山伯有一同窗好友,两人关系极好,但好友却向另一个同窗表白了。
四九喋喋不休的抱怨,说祝英台跟自家公子天天腻在一起,多么多么好,跟那马文才话都没说几句。谁承想心里竟然一直惦记着马文才,临走还要留下首情诗。
梁母听了只觉得头晕,难不成儿子喜欢上那位祝英台了?所以知道他给别人写情诗才会不高兴?
但梁母到底是见多识广,听了四九的叙述很快意识到不对,单单只听两人的相处细节,祝英台明显喜欢的是自己儿子啊!
眼见梁山伯又拿着那首诗惆怅,梁母从他手里抽出来仔细查看,很快笑了起来。
“你这个傻孩子,这诗是写给你的!”
“写给我的?”梁山伯傻傻的重复。
梁母将信塞到他手里,“你横着读试试!”
“吾乃红妆……”梁山伯一下子跳了起来,“英台是女子?”
“是啊,”梁母含笑点头,“你再读最后一行。”
“宿枝照之。宿枝照之!!!英台要嫁给我!”
照之是梁山伯的表字,这句话是祝英台要把自己归宿于梁山伯的意思。
知道了祝英台的心思,梁山伯马上去往祝家庄拜访。虽然因为衣着寒酸,被门口的仆从刁难,但最终还是顺利见到了祝英台。
梁山伯也知道了所谓的祝家九妹就是祝英台自己。其实是很好猜的,上有八哥,下有九妹,祝英台又该怎么排序呢?她早就暗示了梁山伯,可惜梁山伯一直没看穿。
祝英台带梁山伯去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月老庙。当时祝英台一身新娘打扮,蒙着盖头,梁山伯并不知道她的样子。但祝英台却透过朦朦胧胧的盖头将这个憨厚善良的书生记在了心里。
两人故地重游,说起当初的渊源,在月老庙互许终身。约定等梁山伯在鄮县安顿好以后就上门求亲。
告别了祝英台,梁山伯去往鄮县赴任,却被城中的荒凉破败惊呆了。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府衙的牌匾都掉了,师爷带着一队差役正在抓耗子。
原来这几年水患肆虐,百姓收成不好,又接连碰上几任贪官,搞得鄮县民不聊生。莫说是普通百姓,就连衙门这些人为了不被饿死都要抓耗子吃。
梁山伯踌躇满志想要治理鄮县水患,但当务之急却是要填饱老百姓的肚子。都说民以食为天,人都快饿死了,还谈什么治水!
但如今这年头,粮食比什么都珍贵,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一粒米。更不用说鄮县府衙的账上只有一点点钱了。
万般无奈的梁山伯只能写信给祝英台,祝家庄佃户无数,肯定有粮食。
祝英台收到信件很是焦急,在祝英齐的帮助下,筹集了很多粮食,低价卖给梁山伯。
鄮县的粮食危机暂时缓解,梁山伯也赢得了百姓们的尊重。
但很快,祝英台卖粮的事被祝母发现。祝母本就不满她看上一个出身贫寒的庶民,哪怕梁山伯如今当了县令,在祝母眼中也是不够格的。
更别说祝英台还赔本卖了自家粮食帮梁山伯度过困境。祝母只觉得都是梁山伯的错,勾的女儿吃里扒外。虽然没有惩罚祝英台,却严禁她再跟梁山伯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