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一号”在深空中航行了数月,终于接近了目的地——开普勒-452b行星。艾丽森和地面控制中心的团队紧张而兴奋地监控着飞船的每一个信号。他们知道,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接触,可能会彻底改变人类对宇宙生命的理解。
在接近行星的过程中,飞船上的科学仪器开始收集数据。高分辨率的摄像机捕捉到了行星表面的图像,显示了一个拥有广阔海洋和大片陆地的世界。初步分析表明,该行星的大气成分与地球惊人地相似,氧气含量达到了21%,二氧化碳含量约为0.04%,这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飞船上的30名“信使”文明科学家和120名地球科学家共同工作,对行星的气候、地质和生物迹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发现,开普勒-452b的自转周期为385地球日,公转周期为385地球年,这使得行星上的温度变化相对温和,有利于生命的演化。具体来说,行星表面的温度范围在-10°C至30°C之间,与地球的温带气候相似。
在一次深入行星大气层的探测任务中,飞船的探测器捕捉到了一种奇异的电磁信号。这些信号似乎是有规律的,与自然现象产生的随机电磁波截然不同。科学家们立即对这些信号进行了解码,希望找到它们的含义。
经过紧张的分析,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这些信号是一种简单的数学语言,它们描述了行星的基本物理参数,如重力加速度为9.81m/s²和大气成分。这似乎是一种尝试与来访者沟通的方式。
艾丽森立即组织了一个多学科团队,包括语言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研究这些信号。他们很快确认,这些信号确实是一种语言,虽然简单,但足以表达基本的信息。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艾丽森和她的团队开始尝试用这种语言与开普勒-452b上的未知生命进行沟通。他们发送了一系列的数学和物理公式,希望能够得到回应。
终于,在一个平静的夜晚,飞船接收到了一个明确的回应信号。信号中包含了一个简单的问候语,以及一个邀请,邀请地球的访客降落在行星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
艾丽森和她的团队经过仔细的讨论和准备,决定接受这个邀请。他们知道,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可能会揭开宇宙中其他智慧生命的神秘面纱。
具体来说,飞船计划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降落在开普勒-452b的赤道地区,一个被命名为“希望平原”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地形相对平坦,地质稳定,适合作为首次着陆点。预计着陆后,科学家们将部署一系列探测器和实验设备,以收集更多关于这个星球的数据。
第十七章结束时,艾丽森站在飞船的观察甲板上,望着下方的开普勒-452b行星。她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她知道,他们即将踏上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也可能带来新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