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眉庄心中本就担忧安陵容会对甄嬛心生误会,不料采月一时嘴快,竟将此事脱口而出。她明白采月是为她抱不平,眼下也不好责备其多嘴。若是此刻对采月加以斥责,反倒容易让安陵容凭添疑虑,徒增隔阂。
不过,回去之后还是得好好叮嘱采月一番。下次有什么话,切莫再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口,以免让陵容与嬛儿之间平添不必要的误会。
有些事情,大可等到私底下无人时再说与她听,真有什么麻烦,自有她来应对解决,不必急于一时,更不该在人前失了分寸。
安陵容不解道:“姐姐,我近来也没见过浣碧呀,她怎会对我意见这般大?”
沈眉庄沉吟道:“明日得空,我问问嬛儿,看看浣碧究竟是怎么回事。浣碧的举动想必嬛儿也不知晓,否则又怎会让她如此的不懂规矩。”她幽幽叹了一口气,方道:“如今我有些担心,就怕浣碧是被人挑唆或收买了,想要离间咱们与嬛儿的关系。”
“这是自然,甄姐姐恐怕还被蒙在鼓里。不如让甄姐姐细细查一查,看看浣碧是否被人挑唆或收买。倘若真有背叛之举,也好让甄姐姐早做准备;若是没有,那自是再好不过。”安陵容语气中透着几分担忧,“无论如何,姐姐还是提醒甄姐姐多留心管教浣碧才是。我担心,以浣碧这般性子下去,迟早会开罪那些高位妃嫔。到那时,若连累了甄姐姐,岂不是更糟糕?”
沈眉庄赞同道:“我也是这般想的。是得让嬛儿好好管教浣碧了,否则还不知她会给媛儿惹来什么事端呢!”
安陵容嘴里附和,心里却在想,沈眉庄只怕会失望了。甄嬛虽会管教浣碧,只怕还会对浣碧多有包容,是狠不下心来训诫的。
而且沈眉庄这一告状,浣碧恐怕会恼上沈眉庄,以后对沈眉庄应当也没了以往的恭敬,私下的小动作只会更多。
只需让沈眉庄再多看到几次浣碧那些小动作,或是听到她口出狂言的话语,想必沈眉庄就会不自觉的脑补起来。或许还会认为甄嬛不过是在敷衍她,从未真心将她视作姐妹。否则,又怎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到那时,她怕是再难说服自己去相信甄嬛对浣碧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了。
人一旦开始脑补,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在她心中便已经有了定论。
如此一来,让两人离心就会更近一步。
希望浣碧要好好争气呀,得让甄嬛慢慢成为“孤家寡人”才好。
她不敢让甄嬛轻易丧命,除了担心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外,更是顾忌着这个世界会因甄嬛的死随之崩塌。一旦这个世界崩塌,而她自己只怕也难逃陪葬的命运。
可甄嬛身上的女主光环又太强大了,让她心生忌惮,她不得不多做些准备。
认真说来,明明剧里有那么多不合理的地方,可只要与甄嬛有关,所有人包括皇帝许多时候都跟瞎了一样。所以她得想办法削去甄嬛身边的帮手,将女主光环消磨掉,她也才能走到太后的尊位,找到回家的方法。
说来纯元皇后改动“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诗,这事没有被外人谈起,如今知道的也只有帝后二人,那么由此来看,纯元皇后应该是私下里说的,知道的人不多。
偏偏在纯元皇后离世近二十年后,有人说出了这句同样被改动了同一处的诗,如此多疑的皇帝居然没有怀疑。
好吧,就当皇帝的确没多想,毕竟只是一句诗而已,倒也不值得放在心上去琢磨。
可后来,皇帝在御花园中偶然遇见甄嬛,彼时她正好杏花林中吹萧,吹的还是纯元皇后最拿手的曲子《杏花天影》。且甄嬛的神韵与容貌又同纯元皇后极为相似,在纷纷扬扬的杏花映衬下,恍若旧人再现。
皇帝依旧也未生出半分疑心,只将这场相遇视为巧合。
好吧,这也可以解释为皇帝正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喜悦中,全然没注意到其他事。
再后来,皇帝与甄嬛说起倚梅园时,发现那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出自甄嬛之口。而更令他满意的是,甄嬛与纯元皇后不止是容貌相似,就连所精通的才艺以及性情,也都有六七分的重合。
如此多的巧合与相似堆叠在一起,皇帝居然也不曾怀疑过甄嬛是否为他人刻意培养出来的棋子,送入宫中争宠是为了谋取皇位。
一个被塑造得如此多疑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如此的不敏锐,也不曾对这些巧合生出疑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拜托,那可是参与了“九龙夺嫡”并最终胜出的人啊!
将康熙那样精明人物的心思都能揣摩得透彻,行事慎之又慎,且手段了得,又怎会连这点敏感度都没有?查都不查一下,就直接就接受了甄嬛的出现真的只是巧合。
安陵容暗自思忖,这是雍正被抹黑得最无语的一次了吧。历史记载里,有人诋毁他心狠手辣,有人质疑他得位不正,还有人编排他弑母、残害手足,流言虽多,却从未有人质疑过他的脑子不好使,是个为女色所惑之人。
这部剧将他塑造成一个有一些些色令智昏之人也就罢了,可前面所表现出来的疑心深重与各种谋算也容易因枕头风而动摇,简直像是把雍正的智商踩在脚底摩擦。
倒不是为谁说话,就是觉得这皇帝看起来稍微蠢了些,有点没眼看了。
雍正若是得知自己被塑造成这样一个容易被枕头风所蛊惑,甚至有时候看起来还有点蠢的模样,恐怕会深感无力吧。哪怕耗尽心力,再写十本《大义觉迷录》来辩驳,也难以洗清这等荒唐的印象了!
不过安陵容也能理解,毕竟这是改编自小说的影视剧。将原本架空的朝代硬是套在了雍正年间,导演和编剧也是竭力去圆融这其中的矛盾与不合理之处了。然而,却依旧难以弥合诸多逻辑上的别扭,这也实属无奈。
再一个戏剧也需要有冲突,更需要艺术化的处理。若与历史如出一辙,那便少了些许引人入胜的趣味,还会觉得有些枯燥,还不去拍历史剧。
如此安排,也是为了让剧情更加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毕竟,艺术的魅力往往在于它能将一些真实之事揉进虚构的世界里,真真假假,从而吸引观众的心弦。
不过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哪怕她特意不去想,也说服自己这是剧情需要,可还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二。
尤其是太后、皇帝、皇后联手做局让华妃小产一事,已经不仅仅是将皇帝塑造成一个眼界智商皆一般的人,也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着华妃现在的年纪推算,她入雍亲王府时十七岁左右,也就是说那最少是七八年前的事。华妃约摸在入府的次年有孕,在怀孕六个月左右小产,也就是说那会儿离皇帝登基最少还有差不多六年的时间。
怎么,莫非皇帝开了挂,未卜先知自己日后必能登上皇位?可别忘了,当时正值“九龙夺嫡”的白热化阶段,也是后期的最关键时刻,先帝正是对这群斗得如乌眼鸡的儿子们都抱持着深深的戒备以及暗中考验之时。
这个时候,皇帝不去思量如何不动声色的通过先帝的考验,以期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胜出,反而开始担忧起自己登基之后,年羹尧是否会扶持华妃之子谋权篡位了?
更别提,那会儿的年羹尧正被川陕总督音泰弹劾延误军情,应该革职,但康熙帝命其从宽留任。
那会儿的年羹尧都还不是封疆大吏呢,皇帝有必要防备他成这样吗?至于吗?眼界真的那么短浅的吗?
哪怕之后年羹尧成了川陕总督,也不至于防备成这样吧。毕竟军权可是握在先帝手里的,没有先帝的命令,年羹尧轻易是不能调遣大队人马的,更遑论其他。难道那会儿华妃生了阿哥,年羹尧还能领着川陕地区的人来造他一个亲王的反不成?
年羹尧到了雍正一朝,才被雍正帝加封了二等阿达哈哈番世职。之后又加封太保衔,旋即晋封三等公,也算是真正的掌握了西北的大部分军权,成了后来看到的自负狂傲模样。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会有防备年羹尧势大,想要扶持华妃之子夺权,更合理些吧。可话又说回来了,身为帝王,手里握着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军权,怕一个臣子会扶持外甥夺权,也属实有些懦弱无能了。
提前五六年就开始防着年羹尧日后可能势大会夺权,这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也未免太奇葩了些。都还不是皇帝呢,也不一定会是皇帝呢,就担心这些没影的事,这还是太清闲了,没事找事。
皇后和太后鼓动皇帝除了华妃肚子里的孩子,多少还有个说法。毕竟这姑侄俩见他这么宠爱华妃,也怕华妃生下的阿哥以后会成为雍亲王世子继承爵位,以后对乌拉那拉氏就没了助益。
可一个参与夺嫡的皇子,一个在众多兄弟中谋算多年的亲王,竟然就被这姑侄俩几句话就给忽悠住了,并且还深觉有理,然后就同意了。
这真是让安陵容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
或许这是因为编剧是带着上帝视角,知道皇帝以后一定会继位,所以编写出来的剧情才带着这样大的漏洞。可身处剧情中的人物,按理说那会儿的皇帝并不知道自己日后一定会胜出,他这么做就显得不合理了。
还有,剧中的皇帝被塑造成一位疑心深重的帝王,那份猜忌如同阴云般笼罩在朝堂之上,朝臣几乎无人能够逃脱他的猜疑。
然而,每当事情牵扯到后宫,牵扯到女主时,这份敏锐的疑心便大打折扣了。虽说他也并非全然没有疑心过甄嬛,只是这点疑心与他所表现出来的并不相符,且总会被甄嬛轻几句话便轻易地揭过。
不得不说,女主的光环实在太过强大,以至于连帝王的疑心病都能在这光环下没了往日那般的深重。
唉,有时候安陵容心底总会泛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觉得剧中所谓的“九龙夺嫡”的战役里水分太多。连最后胜出之人,都让人如此的无语,那输在这场权谋之战中的其他皇子们,岂非更是愚不可及?
这么一想,似乎也没错。毕竟八王九王陷害皇帝的方式居然是让他睡了一个貌丑无盐的宫女,让他被先帝训斥一顿就完事了。
这就很……
如此看来,其他阿哥的智商果然也不高。倒是让她生出一种错觉,要是她参与这场夺嫡之争,她也能赢的感觉。
最可笑的是,皇帝明明对果郡王心存忌惮,既不喜他,又嫉妒他曾经被先帝格外疼爱。可果郡王在后宫中随意走动、如入无人之境时,皇帝竟又浑然不觉有任何不妥,甚至还放任不管。
这就好比安陵容在职场工作时,有一位令她十分不喜且很是反感的女同事,且那为女同事比她年纪轻貌美,不仅家世好,且才华与能力兼备,两人还处在竞争的关系之中。
然而,她竟然让这个女同事自由进出自己的家,甚至将自家钥匙也交予对方,随后安心去加班,留下这位女同事与自己的丈夫在家中一同看电视、闲话家常。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其他人知道了,都不知是该说她究竟是心大,还是愚笨了。
就问这事离不离谱?
皇帝的两个弟弟,一个老十四,一个老十七,都是他忌惮且妒忌之人。毕竟剧里的这两个弟弟都得了他可望而不可求的父爱和母爱。
老十四参与了夺嫡,且深得太后疼爱,并且是个在军事上颇有才华与能力之人,所以皇帝登基后将他幽禁在皇陵。
老十七得先帝疼爱,且骑射是先帝亲手教导的,先帝还曾生出过将皇位传给老十七的想法。这个弟弟同样也是个才华与能力并重之人,结果皇帝一边忌惮他,一边又纵容他在自家后花园乱走。
想要体现手足情深,也不是这么个体现法呀!
对同母弟弟那么狠,对异母弟弟一边忌惮着,一边又放纵着,这操作也是够迷的。
安陵容还记得剧中去圆明园避暑时,有一次皇帝在九州清晏设了宫宴。宴席期间甄嬛出去透气,然后就穿着花盆底从九州清晏一路步行穿过偌大的圆明园,然后走到先帝的畅春园,又在畅春园的桐花台与果郡王相遇,这事也是有够离谱的。
她没记错的话,这九州清晏在比较靠近圆明园正门之处,而畅春园在圆明园的南面,这距离也不近吧。走路也得花半个小时以上,更何况穿着花盆底只会走得更慢。
桐花台是先帝给他最宠爱的舒妃修建的,总不可能不修在自己的畅春园里,反而修在儿子的圆明园里吧。所以,可以肯定这桐花台必定不在圆明园里。
那么这一来一回,加上与果郡王聊天的时间,甄嬛起码出去得有一个半小时左右,其他人就不说了,皇帝居然也没怀疑吗?
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有宫门互通,这宫门平日里要么被锁着,要么有侍卫看守着,总不可能让宫门就这么开着,也没个侍卫看守,不怕刺客悄悄摸进来行刺吗?
皇家园林的守卫不可能这么松懈吧?
要是通往畅春园的宫门关着,那甄嬛也去不到桐花台。甄嬛去了,就证明是开着的,有侍卫看守着的情况下,安陵容只能说甄嬛与她的婢女可真牛,竟然能隐身从侍卫眼皮子底下穿过圆明园的宫门,然后又穿过畅春园的宫门,仿若无人的去到桐花台,还无人发现。
还有一次,果郡王深夜了不回自己的府里,也不回自己的凝晖堂好好待着,反而留在御花园荷花池的小船上,那御花园似乎也算是内宫,离妃嫔们住的地方不远。
这些侍卫巡视可真不仔细,那么大个人留在宫里也不曾察觉。还有这皇帝也真是心大,也不怕果郡王留宿在宫里会与妃嫔私通。
可能是为了剧情发展,也可能是为了促成果郡王与甄嬛的情缘,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都一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忽略这些不合理之处。
也可能编剧与导演已经尽力让这些不合理与矛盾之处自洽了,但依旧圆不过来。
要安陵容说,若是导演不将这剧情套在雍正一朝,拍成架空的朝代,应该就要合理得多。可能是导演觉得若是拍成架空朝代,一来观众没有代入感,二来那会儿正是流行拍清朝的雍正皇帝,所以赶个潮流,这才套在了雍正身上的吧!
唉,雍正朝那么大一个“常务副皇帝”,存在感极强的怡亲王都给蝴蝶掉了,其他的事也只能这么着了,谁让这部剧是围绕着甄嬛这个女主来发展的呢?不合理也只能忽略啊,不然还能怎么着呢?
真要这么去较真,那许多影视剧都不能看了。至少这部剧在此类影视剧里已经是佼佼者了,至少这部剧已经尽量让剧情合理了,至少这部剧演员们的演技已经很到位了……
……
送我一朵小花花就是说一说看剧时觉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请别喷啊。这部剧自然拍得很不错,就是觉得若是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改一改,也不一定要按着原著去强圆,那这部剧就很奈斯了。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想法,且我也没有那个能力与本事指点谁,就当是我瞎说的,别骂我呀!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