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絶
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醉墨流觞
本书标签: 古代  原创  求收藏     

第三章《巴女词》and《草书歌行》(1)

醉墨流觞

清絶我又来啦!

清絶本章是写《巴女词》和《草书歌行》

《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清絶这首诗是五绝。

《巴女词》写作背景如下:

创作时间:这首诗应当创作于开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当时李白二十五岁,在前往蜀地的途中,行至巴地时,模仿当地民歌的风格创作了这首诗。

地域背景:诗中的“巴”指的是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古时为巴国。巴女即指巴地的女子。巴水则指三峡中的长江水,因处在三巴之地而得名。

文化背景: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模仿了巴女的口吻,用极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女子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诗中通过“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的描写,不仅实写了巴水湍急和小船疾去的情形,也含蓄地表现了送行者洒泪惜别的细微心理活动。

情感背景:诗中巴女的丈夫大约是乘船东下去经商,诗人通过模仿巴女的口吻,表达了女子对远去情郎的念念不舍和复杂心情。

文学背景:李白对民歌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学习,这首诗也是他拟民歌之作的一个例子,表现了他对民歌的倾心和学习。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李白在年轻时去蜀途中,受到巴地民歌的启发,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创作了这首表达巴女对丈夫远行不舍情感的诗作。

清絶好了,改你说了。

李白作者字又错了。

清絶还真是,都怪这个输入法。

————————————分割线————————————

李白这首诗是我年轻时候写的,当时我在去蜀地的途中,到了巴地时,模仿他们当地民歌的风格写的。

李白巴地的江水,湍急如箭般疾驰而过,江面上的船只随波逐流,轻盈得仿佛飞翔于水面之上。

李白历经十个月的漫长跋涉,跨越了三千里之遥,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逢?[^0^]

清絶下篇吧。

清絶接下去是《草书歌行》。

《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清絶我找一下写作背景。

五分钟后……

清絶找到了。

《草书歌行》的写作背景如下:

• 创作时间与地点: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的《草书歌行》应当作于他长流夜郎,遇赦放回后,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游历零陵(今湖南永州)时所作。

•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赞扬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草书艺术。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他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经禅之余,勤练书法,因无钱买纸,特在寺旁种下许多芭蕉树,用蕉叶代纸练字。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

• 李白与怀素的相遇: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游历零陵时,与怀素相遇。当时怀素23岁,已名声远播江岭间。李白为其写下著名的《草书歌行》。诗中李白很敬慕怀素,尊称他为“少年上人”,并赞扬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称他的草书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 作品争议:后人对《草书歌行》是否系李白所作,一直存在争论。苏轼定为伪作,他在《东坡题跋》中提出质疑。但郭沫若等人则力为之辩,认为此诗的风格和理念完全符合李白,其著作权不容怀疑。

综上所述,《草书歌行》是李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点,受到怀素草书艺术的启发,创作的一首赞美怀素草书技艺的诗歌。

清絶详情看下章。

李白因为作者字数凑够了。

上一章 第二章《把酒问月》(2) 醉墨流觞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巴女词》and《草书歌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