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絶
清絶讨厌
清絶题目不够写。
清絶《东鲁门泛舟二首》and《渡荆门送别》and《对酒忆贺监》。
《东鲁门泛舟二首》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李白的《东鲁门泛舟二首》的写作背景如下:
这组诗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记载,应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数年,李白寓居东鲁期间。李白在东鲁居住时,经常与当地的名士孔巢父等人交往,他们一起饮酒、酣歌,被时人称为“竹溪六逸”。在一个春天风清月朗的夜晚,李白在东鲁门泛舟,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来记录他的游历体验。东鲁即唐代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位于府城的东面。诗中描绘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展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风貌。
——————分割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离开蜀地(四川)至荆门时所作,用以赠别家乡。学术界对这一事实没有争议,但对于具体的创作年份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的。诗人从五岁开始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他从青溪出发,途经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分割线——————
《对酒忆贺监》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余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李白的《对酒忆贺监》写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怀念他的好友贺知章而作。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与李白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人在长安相识时,贺知章对李白的才华赞赏有加,称他为“谪仙人”,意即李白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人间。贺知章去世后,李白在对酒之时,怀念起与贺知章的交往和友谊,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贺知章在唐玄宗时期曾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因此被称为“贺监”。他去世后,李白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老友的深切怀念和哀思。诗中提到“金龟换酒”的典故,指的是贺知章曾用身上的金龟(一种官员佩戴的装饰品)换取酒水,与李白共饮,这一行为也体现了贺知章豪放不羁的性格。李白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贺知章的怀念,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文人情怀。
清絶详情见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