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絶
清絶接下来题目就不写上面啦。
清絶因为字数太多,写不下。
清絶今天写《独坐敬亭山》and《短歌行》and《 峨眉山月歌 》an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and《估客行》。
清絶今天写五首。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清絶这首诗名字我感觉好熟悉,但看诗词又觉得没读过。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创作背景如下:
•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有两种观点关于具体创作时间。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 个人经历: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漂泊生活。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后,他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并增添了孤寂之感。
• 社会环境:李白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中,经历了漂泊流离,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以及带罪流放的屈辱。
• 心理状态:李白因怀才不遇而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疲惫,需要得到慰藉。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之一。
• 情感寄托:在宣城敬亭山,李白独自一人,面对着敬亭山,感受到了与自然的深刻交流和情感寄托。他将敬亭山拟人化,表达了自己旷世的孤独感以及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的情感。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个人生活经历下的深刻情感和精神世界。
—————分割线—————
《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李白的《短歌行》写作背景如下: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仿曹操《短歌行》所作,属于乐府旧题。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深受曹操诗歌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个人经历:李白一生追求功名,但仕途并不顺利。他曾被唐玄宗召入翰林院,但不久后又被放逐。这种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 社会环境: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李白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
• 思想情感: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他通过描绘麻姑的白发、天公与玉女的投壶游戏等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 艺术追求:李白在诗歌中追求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通过想象自己驾驭六龙、劝龙饮酒等奇幻场景,表达了对超越现实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 哲学思考:李白在这首诗中也体现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他明确表示“富贵非所愿”,而是希望“与人驻颜光”,即希望人们能够留住青春、享受生活,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
总之,《短歌行》是李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个人生活经历下,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达。这首诗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分割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作背景《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2^]
——————分割线——————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作背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在十八、九岁时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这段时间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分割线——————
《估客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写作背景《估客行》属乐府旧题,史载为齐武帝萧赜首创,其后则有释宝月、陈后主(叔宝)继作。六朝诗人的《估客乐》,多叙商人行商中寻花问柳,唯陈叔宝属意商人逐利不辞万里奔波。此诗为李白沿用前人旧题而作,作年不详。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商人驾船远行经商,行踪如云中飞鸟飘忽不定的辛苦,暗寓经济贸易繁盛的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不得不远离家乡的实景,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漂泊不定、孤寂落寞的感伤情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