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絶
清絶上章说好了,写《古风》。
清絶五十九首不知道能不能全部找到。
《古风五十九首》
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表达了他对当时文学风气的不满和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怀念。李白在诗中批评了战国以来文学的衰落,特别是秦朝的暴政对文学的破坏,以及建安以后文学的绮丽之风。他怀念古代的文学传统,特别是《诗经》中的“王风”,并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志向,即删述古籍,恢复文学的清真和质朴。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他的文学抱负。李白的这首诗作于他晚年,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时代风气的批评,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信和对后世影响的期待。
其二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清絶螮蝀,这两字念di(第四声)dong(第一声)
《古风五十九首》其二的写作背景是李白为唐玄宗废王皇后而作,此事发生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奸佞蔽君、忠良见疏的感慨。李白通过这首诗,不仅对王皇后被废黜的事件表达了沉痛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忠良之士命运的同情。
其三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的写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是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功绩以及其后期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的行为的全面评价。诗中既歌颂了秦始皇统一大业的伟大历史功绩,如统一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历法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同时也对他不恤民力、大动土木、冀求长生成仙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李白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秦始皇的形象,既歌颂了他的统一大业,又对他不恤民力,大动土木,却又冀求长生成仙作了讽刺。后者是本诗的重点所在。诗人的时代,唐玄宗一面过着荒淫生活,一面又喜好神仙,尊崇道教,祈望长生不死。李白写作此诗,当有托古讽今的寓意。
这首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