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絶
清絶晚上好呀!
清絶今天写《古风五十九首》的其四其五其六哦!
其四。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
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
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飚车绝回轮。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
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四》的创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当时李白在秋浦时期。李白集中总题为“古风”的五十九首诗,在编排上并无次第,这五十九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李白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浪漫为主,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在研究李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一种反映和解读。李白的创作活动发生在唐朝的开元盛世,开元时期是唐朝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然而,开元中后期,唐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动荡的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而著称,这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安史之乱前,李白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乐观向上的情绪。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他的创作逐渐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李白的诗歌不仅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还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他对自然的描绘常常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把自然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这种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四》中也得到了体现。
——————分割线——————
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五》的写作背景如下:
• 游仙主题:这首诗是一篇游仙诗,诗人自述在太白山上,遇见一位仙风道骨的真人。真人给他传授了炼丹秘诀,这使他五内俱热,决心炼丹,修成正果,永别人间。
• 个人追求:李白一生追求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这首诗反映了他对道教修炼和神仙生活的向往。他通过遇见仙人、获得炼丹秘诀的情节,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长生的愿望。
•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道教盛行的时代。唐代社会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访道求仙的经历,李白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氛围。
• 个人经历:李白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曾多次试图进入官场,但都未能如愿。这种政治上的失意可能使他更加向往超脱世俗的神仙生活,从而在诗歌中表达出对道教修炼的追求。
• 文学创作:李白的诗歌创作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古风五十九首》是他的一组古体诗,其中包含了多种主题和情感,而这首诗则展现了他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
综上所述,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五》是在个人追求、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多重影响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道教修炼和神仙生活的向往。
——————分割线——————
其六。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六》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边塞生活体验: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诗中提到“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雁门关是古代著名的边塞关口,而“龙庭”则是指匈奴的王庭,这些地名表明了诗的背景是边塞战场。
• 战争与戍边:诗中描述了战争的艰苦和戍边士兵的辛劳,如“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而“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则表现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困苦和对胜利的渴望。
• 对士兵的同情:李白在诗中对那些忠诚于国家、在边疆苦战的士兵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表达了对士兵们功绩不被认可、忠诚不被理解的无奈和悲哀。
• 历史人物的引用:诗中提到的“李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他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一生未得封侯,这与诗中“白首没三边”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对历史上和当代那些功高不赏、命运多舛的将领的哀叹。
•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唐朝,这是一个疆域辽阔、频繁发生边疆战争的时期。这首诗可能也是对当时唐朝边疆政策和对待士兵态度的一种反映和批评。
• 个人情感的投射:李白本人虽然未曾亲自戍边,但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不公现象的愤慨,这首诗也可能是他个人情感的投射,表达了对那些在边疆默默奉献的士兵的敬意和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多维度的,既有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也有对士兵命运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反映了李白个人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批判。
清絶这张字数好多呀!
清絶详情见下章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