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战后的烽火之中,于谦肩负起重振明朝军事的重任,倾心于整顿军制,以求恢复与增强明朝的武力。他不仅在疲惫的战后中寻觅机会,更主动促使瓦剌与明朝进行和议,最终成功赢得了朱祁镇的回京,恢复了皇权的正统。
在京师的保卫战中,于谦与主战派官员紧密合作,领导并组织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们粉碎了瓦剌军队夺取北京的野心,为明王朝转危为安,重新点燃了国人心中的希望之火。
然而,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态度却显得复杂而矛盾。他心中虽知太上皇朱祁镇的伟业,但仍不愿轻易将其复位,担忧权力的重回会动摇他的根基。
尽管朱家伟的功勋显赫,然而在权力的游戏中,他仍不过是个千户,内心却对成国公的往事耿耿于怀。对于这一安排,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默默接受。
千户的地位虽为正五品,但在权谋与斗争的漩涡中,这一切似乎仍显得苍白无力。朱家伟的升迁,归根结底是靠着成国公的庇护与多次战功的加冕,而他明白,在这个充满波谲云诡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与磨砺,方能在风雨飘摇的朝堂上立足。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朱家伟逐渐步入朝堂的殿堂,成为其中的一员。他在权力的漩涡中,开始了他漫长而又艰辛的经验积累之旅。初时,他仅以千户之身,肩负起治理地方百姓的重任,任劳任怨地处理着百姓日常的柴米油盐。
然而,随着募兵制的兴起,朱家伟心中渐生一念,意图招募一批精锐之士,作为自己的护卫,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及其管辖区域的安宁。他深知,安邦治国,唯有强兵才能立足于世。于是,他开始制订应募的严格条件,确保所选之人都是德才兼备之选。他要求应募者须在二十至二十五岁之间,身高不得低于四尺八寸,五官需端正,体魄强健,且必须无犯罪记录。同时,他还要求应募者如实报告三代以内家族成员的状况,以确保其背景清白,忠诚可靠。此番举措,既是对自己权威的维护,也是对国家未来的负责。
时光如白驹过隙,日复一日地流逝,朱家伟的“朱家军”却仅仅吸引了几百名士卒。纵然如此微薄的人数,亦难以与未来的戚家军与俞家军相抗衡。朱家伟所秉持的军事训练,乃是他在夏令营中所习得的军训方式,尽管这方法不知能否锤炼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但至少在短时间内,纪律已然得以管理,使得这支队伍展现出几分强韧之气。然而,若想在残酷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训练强度或许还远远不够。如何培养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仍是摆在朱家伟面前的一道难题。
朱家伟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传授军队训练方法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