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地理合集:第一册
本书标签: 脑洞 

古代中国九大战略位置,少一个都无法统一全国,宋朝看了会沉默

地理合集:第一册

《古代中国九大战略位置:王朝统一基石,宋朝遗恨之鉴》

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兴衰更迭与领土的统一整合,往往紧密关联于若干极具战略意义的关键位置。这些地域,仿若围棋棋盘上的“星位”,掌控着局势走向,牵一发而动全身,集齐九大战略位置,便如同握紧了统一天下的“密钥”,少其一,宏图霸业便可能折戟沉沙。回顾往昔,大宋王朝因种种缘由错失部分关键之地,终其一生困于边患,在统一征途上举步维艰,观其历史,不禁令人唏嘘沉思。

一、关中平原:龙兴之地,四塞之固

关中平原,东有函谷关、潼关锁住中原西进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让东方诸侯望关兴叹,难以叩关而入;西接陇山,可控扼陇西,抵御西羌等游牧势力侵扰;南依秦岭,巍峨群山天然屏障,阻断巴蜀北上、荆楚西进路径;北濒黄河,与陕北高原相望,设萧关等关隘防范匈奴、突厥等游牧铁骑。周以其为根基,兴兵伐纣,开启八百年宗周辉煌;秦凭关中沃野,秣马厉兵,横扫六国,铸就大一统;汉承秦制,依托关中雄厚底蕴,北击匈奴、通西域,扬大汉天威。此地土地肥沃,水利灌溉自古发达,郑国渠、白渠润泽,盛产粮食,人口密集,是天然“帝王之州”,为王朝崛起提供雄厚物资、兵源支撑,据关中者,进可攻、退可守,占尽军事、经济先机,掌控天下上游。

二、河北之地:燕赵旧土,山河表里

河北区域,北倚燕山山脉,长城横亘其上,恰似巨龙蜿蜒,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钢铁防线,居庸关、山海关等雄关矗立,锁住险要通道,为中原腹地遮风挡雨。东望渤海,有漫长海岸线,可发展渔盐之利、海上贸易,充实府库,还能借水师巡航,拱卫海疆。南接中原,漳水、黄河等水系纵横,滋养土地,又为军事防御添天然壕堑。战国时燕据河北,虽处苦寒偏远,却能凭借地缘顽强抗衡强齐;赵守河北南部,胡服骑射后,兵强马壮,与秦争雄于长平,此地民风彪悍,尚武之气盛行,盛产良马、精锐骑兵,得河北,则北方边防稳固,且能以骑兵优势,驰骋中原,为王朝统一铺就坚实北方基石,是控御北疆、逐鹿华夏关键拼图。

三、河东地区:表里山河,华夏脊梁

河东,今山西大部,东有太行山脉巍峨耸立,诸多陉口如井陉、娘子关等,是进出华北平原咽喉,“太行八陉”掌控在手,就能在军事上对华北局势予取予夺;西临黄河,与关中隔河相望,蒲津渡等渡口自古为兵家必争,或为关中屏障,或为东进跳板;南控黄河大拐弯处,中条山屏障在前,锁住豫西通道,防关中、河东势力受南方威胁。春秋晋国强盛,赖河东表里山河地势,三分四军、六卿专权却仍称霸中原;唐高祖李渊自河东起兵,借地缘之便,跨越黄河,直捣关中,开启大唐盛世。此地煤铁资源丰富,古代冶金业发达,能打造精良兵器,武装雄师,是兼具军事防御、资源支撑与战略机动性强区,缺河东,王朝北方防线漏洞百出,统一大业受阻。

四、中原腹地:九州中枢,天下腹心

中原,广义涵盖今河南及周边,居华夏大地中心位置,黄河穿流,洛水、颍水等水系交织,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润,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自上古便是华夏民族聚居繁衍核心区,人口密集、城邑林立,是粮秣财税主要产出地,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因其为四方通衢,东达齐鲁、西通关中、南接荆楚、北连燕赵,交通枢纽地位无可比拟。历代王朝更迭,多在此上演逐鹿大战,刘秀昆阳破敌、曹操以兖州为基统一北方,皆凸显中原掌控权重要性,于军事,可快速集结兵力、调配物资,辐射四方;于政治,掌控中原能凝聚华夏人心,彰显正统,缺此要地,王朝如失脊柱,难撑统一天下骨架。

五、江汉平原:荆楚要冲,水陆双雄

江汉平原,长江、汉水交汇,水网密布,土壤肥美,稻作农业兴盛,是古代重要粮仓,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源头在此。北依大别山,扼守中原南下通道,武胜关等关隘险峻,为军事防御关键;南濒长江,顺江而下可直捣江东,溯江而上能联通巴蜀,水军战船穿梭,掌控长江中游水运霸权。春秋战国,楚国以此为根基,拓地千里,饮马黄河,与北方诸侯分庭抗礼;三国时,关羽镇守荆州,凭借江汉地利,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几欲迁都。此地集富饶物产、便利交通、险要地形于一身,掌控江汉,就能在长江流域站稳脚跟,打通南北水路,或北上争雄,或南下平叛,为王朝统一补齐南方关键板块。

六、巴蜀盆地:天府之国,西南柱石

巴蜀之地,四周高山环绕,东有巫山、大巴山隔绝荆楚,北靠秦岭抵御关中,西接青藏高原,南邻云贵高原,恰似天然堡垒,内部成都平原沃野千里,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下,旱涝保收,是名不虚传“天府之国”,粮食富足、物产丰富,可支撑长期战争消耗。古代巴、蜀先民在此立国,后秦惠王以司马错之谋,“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派军入蜀,为秦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三国刘备据蜀地,抗衡魏吴,图谋恢复汉室。巴蜀地势险要且经济自给自足,既能为王朝出征提供物资、兵源后援,又能在中原动荡时,作为偏安一隅避风港,缺巴蜀,王朝西南边陲不稳,统一布局失衡。

七、江东地区:吴越旧邦,江海锁钥

江东,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是鱼米之乡,农业产出颇丰,丝绸纺织等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为军事力量孕育提供雄厚根基。北濒长江,有采石矶等险要江矶,与江北对峙,是长江防线关键节点,水军依托长江、太湖,训练精良,巡航护江,防御北方势力渡江;东望大海,宁波、泉州等港口可通海外,发展海上贸易,富国强兵,还能借水师远航,拓展海外影响力。春秋吴越在此崛起,争霸中原;三国孙权凭江东地利、水军优势,与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势。掌控江东,既能巩固长江下游防线,保障东南沿海安全,又可利用经济实力,支援内陆统一作战,失江东,王朝东南门户洞开,沿海防线瓦解。

八、岭南地区:百越之地,南天一隅

岭南,涵盖今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五岭横亘北部,大庾岭、骑田岭等山脉如天然屏风,隔绝中原,虽交通不便,却也成为防御外敌入侵缓冲带;内部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热条件优越,农业多元发展,水稻、甘蔗、水果等物产丰富,且沿海有漫长海岸线,渔业、海外贸易潜力巨大。秦始皇开灵渠,打通湘桂走廊,派军南征百越,将岭南纳入版图,设郡县治理,此后历代王朝重视对岭南经营,唐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改善交通,促进南北交流。掌控岭南,能充实国力、开发边疆,拓展战略纵深,稳固南方边境,其丰富资源、独特地缘可为王朝统一后大后方建设、海外拓展助力,缺岭南,王朝南疆飘摇,统一大业根基不稳。

九、河西走廊:丝路咽喉,西北要津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与北山夹峙,狭长地形如西北“廊道”,是中原通往西域唯一便捷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驼铃悠悠,贸易繁荣,东西方文化、物资在此交汇。军事上,占据河西可隔断匈奴与羌人联系,“断匈奴右臂”,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屯兵驻守,筑长城烽燧,防御西北游牧势力侵扰。汉武帝时,霍去病两出河西,收复失地,从此“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中原王朝势力深入西域,拓展西北边疆,掌控河西,既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又强化西北边防,维护华夏大地完整统一,缺河西走廊,西北边疆失控,中原与西域联系断绝,王朝统一版图残缺。

大宋王朝,虽经济文化昌盛,然版图上,幽云十六州(河北北部、河东部分关键地域)被辽占据,北方边防门户洞开,失去抵御游牧铁骑天然屏障与战略缓冲;河西走廊在西夏掌控下,丝绸之路受阻,西北军事防御被动,难以对西域施加有效影响;巴蜀、岭南等边远之地虽在宋版图,却因北方边患牵制,开发经营未达极致,无法全力支撑统一战争。九大战略位置缺漏,让宋朝自始至终在统一路上徘徊,军事被动、地缘受限,终在积贫积弱、边患侵扰中,书写下无奈悲歌,成为后世警醒:完整掌控战略要地,方是王朝统一、长治久安根基所在。

上一章 秦国前后八次迁都,为何最终选在咸阳?据天下之上游而制天下之命 地理合集:第一册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日本福岛核污水扩散路径, 太平洋沿岸国家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