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听闻法国闹革命了,把路易十五的头砍了下来,消息传来,宫廷上下一片哗然。我初闻此事,震惊之余,心底涌起一股愤怒:“简直是大胆,刁民怎么能杀国王呢?他们不就是失去了所有殖民地,经济崩溃了,就要杀国王,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法国老百姓了,一定要重拳出击。” 我在朝堂上怒声宣称,群臣见状,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内讨伐之声此起彼伏。在我看来,国王乃一国之尊,承载着祖宗社稷与江山大业,动国王如同动摇国本,此等行径绝不能姑息。
于是,我当即决定派兵干涉法国国内革命。诏令一下,军队迅速集结,与传统军队不同,我大燧的将士们不穿铠甲,人手一支步枪,这是我精心改良研发的先进武器,虽轻便却威力不凡。士兵们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军装,英姿飒爽,个个神情肃穆,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港口,准备登船出征。看着大军远去的背影,我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深知此举风险巨大,国际舆论压力定会如汹涌浪潮般扑面而来;另一方面,我又怀揣着维护君主权威、稳定国际秩序的决心,期望借此日前彰显大燧在国际上的地位,让他国不敢小觑。
然而,军队刚出征不久,问题便接踵而至。粮草供应出现短缺,负责后勤的官员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走筹措。海上航行遭遇狂风暴雨,船只受损,不少士兵晕船呕吐,士气低落。更棘手的是,国内一些大臣开始私下议论,质疑此次出兵的必要性,认为大燧应先专注于自身发展,不应卷入他国纷争,以免引火烧身。这些言论如暗流般在宫廷中涌动,让我心烦意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日夜操劳,与大臣们商议对策。在宫廷的议事厅内,烛火彻夜长明,我坐在主位上,眼神疲惫却坚毅,听着大臣们的各种建议,权衡利弊。我们一方面加大粮草征集力度,从各地粮仓紧急调运物资,同时安抚后勤官员,令其务必稳住局面;另一方面,派遣经验丰富的水手抢修船只,照顾晕船士兵,鼓舞士气。对于大臣们的质疑,我则在朝堂上公开表明决心,阐述此次出兵对于维护国际秩序、保障大燧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试图平息争议。
在法国战场上,局势同样复杂多变。我军与法国革命军初次交锋,便遭遇顽强抵抗。革命军高呼着自由、平等的口号,作战勇猛,士气高昂,让我军士兵大为震惊。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我军虽装备着先进步枪,威力可观,但在革命军的拼死抵抗下,进展缓慢,伤亡不断增加。
面对这一困境,前线将领紧急派人回朝求援,请求增派兵力、补充物资。我收到消息后,陷入沉思。增兵意味着要从国内抽调更多资源,可能会影响国内的稳定与发展;不增兵,前线战事吃紧,一旦战败,不仅颜面扫地,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这艰难抉择面前,我再次感受到作为一国之君的沉重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也因出兵受到一定影响。商业活动受阻,百姓生活成本上升,一些地方出现小规模的抗议活动,抱怨战争带来的苦难。后宫之中,妃子们也忧心忡忡,她们不再像往常一样欢声笑语,而是时常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国事,为我、为大燧的未来默默祈祷。
但我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就必须坚持下去。我重新调整战略,一方面从国内抽调部分精锐兵力,秘密运往法国前线,同时加强与周边友好国家的外交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援助;另一方面,在国内推行一系列安抚政策,减轻百姓负担,稳定民心。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我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国内外的各种矛盾与利益,期望能在这场国际博弈中为大燧赢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