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义山点亮了书斋的烛火。
烛芯噼啪作响,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他提起笔,墨在宣纸上晕开,却迟迟落不下一个字。
“郎君,该用膳了。”老仆在门外轻声唤道。
他恍若未闻,目光穿过窗棂,望向庭院里那株枯萎的石榴树。又是一年春尽,石榴花未曾开放。
“郎君…”老仆的声音带着担忧。
“撤了吧。”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我不饿。”
老仆叹息着离去。义山知道,明日又会听见妻子王氏在厨下悄声抱怨:“他又不用膳?这般糟践身子…”
王氏没有错。她是个好妻子,温良恭俭,符合一切对仕宦之妻的期待。只是她永远不会明白,为何她的夫君总在暮春时节独坐书斋,对着空无一字的宣纸直到天明。
就像她永远不会知道,十二年前的玉阳山上,有个道姑曾为他采撷满山的辛夷花。
***
那是个春雨绵绵的午后。
年轻的义山奉师命前往玉阳山道观抄录道藏。他本不愿来——科考在即,时间宝贵。但师命难违。
山道湿滑,他撑着油纸伞,小心避开水洼。忽然,一阵歌声随风飘来: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歌声清越,如山泉击石。他循声望去,见一女子蹲在溪边洗衣。她穿着灰色道袍,发髻松松挽着,几缕青丝垂在颊边。
许是听见脚步声,她回过头来。
那一刻,义山忘了呼吸。她不算极美,但那双眼睛——清澈如玉阳山最深处的潭水,却又藏着灼人的火光。
“敢问…玉阳观往何处去?”他听见自己干巴巴地问。
女子指了指山道:“往上再行半里便是。”顿了顿,又道,“这几日观中举办法会,恐无人接待居士。”
义山这才注意到她洗的不是寻常衣物,而是道士做法的法衣。
“无妨,我奉师命来抄录道藏,需月余时间。”
女子的眼睛微微一亮:“居士是读书人?”
“应举书生罢了。”
“我名宋华阳。”她起身,大大方方地行了个礼,“观中藏书阁的钥匙在我这里。居士若要抄书,我可行个方便。”
这便是相识之始。
此后月余,义山每日在藏书阁抄书,华阳总寻机前来。有时带来新采的野果,有时是观中斋饭特意多留的一份。
他们谈诗论文,也说山中趣事。华阳虽是道姑,却博览群书,尤精老庄。义山惊讶地发现,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我听香客说,长安东市的胡姬能歌善舞,可是真的?”
“真倒是真,只是不及…”义山顿住,不及你万分之一风情。
华阳了然一笑,低头整理经卷,耳根却悄悄红了。
最难忘是那个黄昏。义山抄完最后一卷道藏,准备次日下山。华阳匆匆而来,袖中揣着一包辛夷花瓣。
“此去长安,山高路远。”她将花瓣塞进他行囊,“愿君如辛夷,初心不改。”
他握住她的手:“待我金榜题名,必回来寻你。”
她没有应允,也没有抽回手,只是静静望着他。夕阳给她周身镀上一层金边,那身灰扑扑的道袍,竟比任何锦绣衣裳都耀眼。
“我本是宫中遣出的女冠,”她忽然道,“此生早已许给三清。”
义山心头一紧。
“可是义山,”她反握住他的手,指尖冰凉,“若有来生…”
他没有让她说完。那一刻的吻,带着辛夷花的香气,和离别的苦涩。
***
“阿爹!”
孩童的呼唤将义山从回忆中惊醒。四岁的儿子衮师摇摇晃晃跑进书斋,扑到他膝上。
“阿爹,娘亲哭了。”
义山心中一颤,起身走向内室。
王氏背对着门,肩头微微耸动。听见脚步声,她慌忙擦拭眼泪,强颜欢笑:“郎君怎么来了?”
“为何哭泣?”
“无甚大事。”她避开他的目光,“不过是…今日去韩侍郎府上赴宴,他家夫人问起郎君近况,我…”
义山默然。他知道王氏在宴会上必定又受了委屈。自他因婚姻被归为李党,却在牛党得势时仍与之往来,便成了两边都不待见的人。连带着妻子,也在贵妇圈中处境尴尬。
“委屈你了。”他轻声道。
王氏摇头,眼泪却掉得更凶:“妾身不觉得委屈,只是心疼郎君。明明有经世之才,却…”
却因一桩婚姻,断送仕途。
义山没有接话。他如何能告诉妻子,当年娶她,并非全然被迫?他确实需要王茂元这位岳父的提携,但也曾真心期待过举案齐眉。
只是他心中那片角落,永远留给了玉阳山上的辛夷花。
“我煮了羹汤,郎君用些吧?”王氏拭干泪,起身欲往厨房。
“不必忙了。”他叫住她,“我…想独自走走。”
夜色中的长安,灯火阑珊。
义山信步来到曲江池畔。当年与华阳分别后,他确实金榜题名,却因守制三年,再回长安时,听闻玉阳观遣散了一批女冠,华阳不知所踪。
他曾托人多方打听,只知她被召回宫中,不久病逝。
“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喃喃自语。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熟悉的声音接了下句。
义山猛地转身。
月光下,一个戴着帷帽的女子静静立在柳树下。虽看不清面容,但那身影…
“华阳?”他声音发颤。
女子缓缓掀开帷帽。十二年光阴流逝,她眼角已生细纹,可那双眼睛,依然清澈而灼热。
“怎会…”他几乎以为自己在梦中。
“圣人开恩,放一批年长宫人出宫。”她浅浅一笑,“我无处可去,想起你说过,长安的月色最美。”
他们沿着曲江漫步,像当年在玉阳山漫步一样。只是中间隔着的,已是十二载光阴,和无法逾越的礼法鸿沟。
“你过得好吗?”她问。
义山沉默片刻:“妻贤子孝。”
“那就好。”她停下脚步,望着池中月影,“我明日便要离京了。”
“去何处?”
“江南。有个远亲在扬州,愿收留我。”
他又想起那个问题:若有来生…
“华阳,”他轻声道,“我…”
她却摇头:“义山,我们都不是当年的自己了。”
是啊,他不是那个敢在道观中偷吻女冠的少年书生,她也不是那个会采辛夷花相赠的年轻道姑。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只是礼法,还有这十二年来各自走过的路。
“保重。”她重新戴好帷帽,转身离去。
义山没有挽留,只是静静站着,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夜色深处。
回到家中,天已微亮。王氏和衣睡在榻上,显然等了他一夜。衮师蜷在她身边,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角。
义山轻轻为妻儿盖好薄被,回到书斋。
烛火将尽,烛泪堆叠如小山。他提起笔,这一次,诗句如泉水般涌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写至此处,他停顿片刻,继续写道: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最后一笔落下,天光已破晓。
老仆进来更换烛台,看见诗稿,不禁赞道:“郎君好诗!只是…太过伤感了。”
义山望向窗外,晨曦中的石榴树依然枯槁,但他似乎看见,在最低的枝桠上,萌发了一点新绿。
“不妨,”他轻声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本就是他的命。在政治的夹缝中挣扎,在情感的困局中辗转,唯有将这一切化作诗句,才不负此生。
他小心折好诗稿,收入匣中。那里,还珍藏着一包早已干枯的辛夷花瓣。
暮色四合时,义山点亮了书斋的烛火。
烛芯噼啪作响,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他提起笔,墨在宣纸上晕开,却迟迟落不下一个字。
“郎君,该用膳了。”老仆在门外轻声唤道。
他恍若未闻,目光穿过窗棂,望向庭院里那株枯萎的石榴树。又是一年春尽,石榴花未曾开放。
“郎君…”老仆的声音带着担忧。
“撤了吧。”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我不饿。”
老仆叹息着离去。义山知道,明日又会听见妻子王氏在厨下悄声抱怨:“他又不用膳?这般糟践身子…”
王氏没有错。她是个好妻子,温良恭俭,符合一切对仕宦之妻的期待。只是她永远不会明白,为何她的夫君总在暮春时节独坐书斋,对着空无一字的宣纸直到天明。
就像她永远不会知道,十二年前的玉阳山上,有个道姑曾为他采撷满山的辛夷花。
***
那是个春雨绵绵的午后。
年轻的义山奉师命前往玉阳山道观抄录道藏。他本不愿来——科考在即,时间宝贵。但师命难违。
山道湿滑,他撑着油纸伞,小心避开水洼。忽然,一阵歌声随风飘来: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歌声清越,如山泉击石。他循声望去,见一女子蹲在溪边洗衣。她穿着灰色道袍,发髻松松挽着,几缕青丝垂在颊边。
许是听见脚步声,她回过头来。
那一刻,义山忘了呼吸。她不算极美,但那双眼睛——清澈如玉阳山最深处的潭水,却又藏着灼人的火光。
“敢问…玉阳观往何处去?”他听见自己干巴巴地问。
女子指了指山道:“往上再行半里便是。”顿了顿,又道,“这几日观中举办法会,恐无人接待居士。”
义山这才注意到她洗的不是寻常衣物,而是道士做法的法衣。
“无妨,我奉师命来抄录道藏,需月余时间。”
女子的眼睛微微一亮:“居士是读书人?”
“应举书生罢了。”
“我名宋华阳。”她起身,大大方方地行了个礼,“观中藏书阁的钥匙在我这里。居士若要抄书,我可行个方便。”
这便是相识之始。
此后月余,义山每日在藏书阁抄书,华阳总寻机前来。有时带来新采的野果,有时是观中斋饭特意多留的一份。
他们谈诗论文,也说山中趣事。华阳虽是道姑,却博览群书,尤精老庄。义山惊讶地发现,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我听香客说,长安东市的胡姬能歌善舞,可是真的?”
“真倒是真,只是不及…”义山顿住,不及你万分之一风情。
华阳了然一笑,低头整理经卷,耳根却悄悄红了。
最难忘是那个黄昏。义山抄完最后一卷道藏,准备次日下山。华阳匆匆而来,袖中揣着一包辛夷花瓣。
“此去长安,山高路远。”她将花瓣塞进他行囊,“愿君如辛夷,初心不改。”
他握住她的手:“待我金榜题名,必回来寻你。”
她没有应允,也没有抽回手,只是静静望着他。夕阳给她周身镀上一层金边,那身灰扑扑的道袍,竟比任何锦绣衣裳都耀眼。
“我本是宫中遣出的女冠,”她忽然道,“此生早已许给三清。”
义山心头一紧。
“可是义山,”她反握住他的手,指尖冰凉,“若有来生…”
他没有让她说完。那一刻的吻,带着辛夷花的香气,和离别的苦涩。
***
“阿爹!”
孩童的呼唤将义山从回忆中惊醒。四岁的儿子衮师摇摇晃晃跑进书斋,扑到他膝上。
“阿爹,娘亲哭了。”
义山心中一颤,起身走向内室。
王氏背对着门,肩头微微耸动。听见脚步声,她慌忙擦拭眼泪,强颜欢笑:“郎君怎么来了?”
“为何哭泣?”
“无甚大事。”她避开他的目光,“不过是…今日去韩侍郎府上赴宴,他家夫人问起郎君近况,我…”
义山默然。他知道王氏在宴会上必定又受了委屈。自他因婚姻被归为李党,却在牛党得势时仍与之往来,便成了两边都不待见的人。连带着妻子,也在贵妇圈中处境尴尬。
“委屈你了。”他轻声道。
王氏摇头,眼泪却掉得更凶:“妾身不觉得委屈,只是心疼郎君。明明有经世之才,却…”
却因一桩婚姻,断送仕途。
义山没有接话。他如何能告诉妻子,当年娶她,并非全然被迫?他确实需要王茂元这位岳父的提携,但也曾真心期待过举案齐眉。
只是他心中那片角落,永远留给了玉阳山上的辛夷花。
“我煮了羹汤,郎君用些吧?”王氏拭干泪,起身欲往厨房。
“不必忙了。”他叫住她,“我…想独自走走。”
夜色中的长安,灯火阑珊。
义山信步来到曲江池畔。当年与华阳分别后,他确实金榜题名,却因守制三年,再回长安时,听闻玉阳观遣散了一批女冠,华阳不知所踪。
他曾托人多方打听,只知她被召回宫中,不久病逝。
“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喃喃自语。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熟悉的声音接了下句。
义山猛地转身。
月光下,一个戴着帷帽的女子静静立在柳树下。虽看不清面容,但那身影…
“华阳?”他声音发颤。
女子缓缓掀开帷帽。十二年光阴流逝,她眼角已生细纹,可那双眼睛,依然清澈而灼热。
“怎会…”他几乎以为自己在梦中。
“圣人开恩,放一批年长宫人出宫。”她浅浅一笑,“我无处可去,想起你说过,长安的月色最美。”
他们沿着曲江漫步,像当年在玉阳山漫步一样。只是中间隔着的,已是十二载光阴,和无法逾越的礼法鸿沟。
“你过得好吗?”她问。
义山沉默片刻:“妻贤子孝。”
“那就好。”她停下脚步,望着池中月影,“我明日便要离京了。”
“去何处?”
“江南。有个远亲在扬州,愿收留我。”
他又想起那个问题:若有来生…
“华阳,”他轻声道,“我…”
她却摇头:“义山,我们都不是当年的自己了。”
是啊,他不是那个敢在道观中偷吻女冠的少年书生,她也不是那个会采辛夷花相赠的年轻道姑。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只是礼法,还有这十二年来各自走过的路。
“保重。”她重新戴好帷帽,转身离去。
义山没有挽留,只是静静站着,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夜色深处。
回到家中,天已微亮。王氏和衣睡在榻上,显然等了他一夜。衮师蜷在她身边,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角。
义山轻轻为妻儿盖好薄被,回到书斋。
烛火将尽,烛泪堆叠如小山。他提起笔,这一次,诗句如泉水般涌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写至此处,他停顿片刻,继续写道: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最后一笔落下,天光已破晓。
老仆进来更换烛台,看见诗稿,不禁赞道:“郎君好诗!只是…太过伤感了。”
义山望向窗外,晨曦中的石榴树依然枯槁,但他似乎看见,在最低的枝桠上,萌发了一点新绿。
“不妨,”他轻声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本就是他的命。在政治的夹缝中挣扎,在情感的困局中辗转,唯有将这一切化作诗句,才不负此生。
他小心折好诗稿,收入匣中。那里,还珍藏着一包早已干枯的辛夷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