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人活杂事
本书标签: 现代 

九十六章:孤独(3)

人活杂事

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劳动,你承接了很多别人的痛苦,不断的共情,拥抱,给予最大的支持,承担一个保护者的角色,源源不断的输送能量。

但是经历过一些时间后,大家才会发现,这些痛苦自己也都会经历一遍,准确来讲,是所有人都要经历一遍。关于人和人、人和世界的认知,势必会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发生巨变,阵痛或早或晚,但绝对公平,跨越贫富阶级性别,实实在在痛到每一个人身上,这些痛苦或许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身份的认同,或许是终于明白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连接需要天大的运气,人这辈子可能不会孤单,但绝对孤独。

剧烈的痛苦之后就是长久的寂寥,而且你清楚的知道,痛苦可能是阶段性的,但这淡淡寂寥将会伴随一生,随时挤进你不管是圆满幸福还是失意凄惨的生活里。

但幸好,那么多年,你给出的情感有的消散如烟不留痕迹,也有的兜兜转转给予反哺,游荡的坐标系在某个时刻重合,势必又会慢慢移开,在绵亘不绝通向末日的寂寥里,有些东西存在过,所有人在终点集合,你说我跟幽灵握过手。

去见面,去连接,去拥抱,去见最亲爱的朋友,去勇敢面对自己的心,不试探不内耗,去真诚,去跟幽灵握手吧朋友们,我们就活这么一次。

冯骥才说:“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鲁迅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庸人自扰之以繁华,志士自赏之以寂寥。”在这个喧嚣繁忙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迷失在外界的纷扰中,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荒废。

那些平庸的人,他们害怕孤独,害怕面对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用外界的热闹和喧嚣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生怕一个人独处的时刻。他们沉溺在物质的欲望和感官的刺激中,却忘记了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相反,那些优秀的人,他们不惧孤独,不畏寂寞。他们明白,真正的成就和成长,往往来自于独处时对自己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真实对话。他们在独处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寂静中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追求外界的认可和赞誉。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优秀。他们知道,只有在独处中锻炼出的内心,才能在人生的风浪中屹立不倒。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独处,学会在独处中找到自己,成就自己。让我们不再用外界的热闹来掩盖内心的空虚,不再用物质的欲望来麻痹自己的灵魂。让我们在独处中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寂静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成为那个在独处中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优秀之人,用我们强大的内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百年孤独》里最经典的一句话:“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

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独处,是为了不陪他人演戏,回归本真;远离,是对伤害最大的鄙视,自在清欢。

我们无法期待别人完全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挣扎和悲喜。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磋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的伤口溃烂到何种境地。

人与人的关系,不近不远就好,和任何人走得太近了,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灾难。与其对别人抱有太多期待,不如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内心的平衡。对自己多一些要求,你会变得更加优秀;对他人少一些期待,你自然会减少失望。

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许多艰难和失望,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和智慧。坚持下去,生活会带给你惊喜。

正如《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学会独自熬过生命中的每一个低谷,让内心变得强大,宠辱不惊,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感受平静,活在至真至善中,我们才会真正地走向成熟和自信。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歌德说过: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的好,猛兽总是独行的,而牛羊才会结群排队。

人一生就是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当你知道什么是真的,假的也自然离你而去。人之所以优秀并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因为这个人明白了什么是真而已。

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真正厉害的人,大抵都是孤独的。

优秀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靠不断勤奋得来的。正是因为你的勤奋努力,才造成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节奏,没有活成大家希望的样子,自然会有一种孤独,落寞的既视感。

孤独本是常态,逢人不必言深,倘若深情总被辜负,余生孤独又何妨。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这样说过:哪里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那些大大咧咧,整日微笑的躯体下,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藏着一个多么孤独的灵魂啊!微笑真的只是所谓的保护罩而已!!!)

一个人的优秀是从孤独开始的,而一个人能够熬得住孤独,享受得了孤独,就越优秀。有人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如果可以选的话,我宁愿孤独。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人,请不要害怕孤独,相信自己并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吧。

借用木心《素履之往》的一句话: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周国平先生在《人与永恒》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也就是说,寂寞是需要有个人陪在身边的,而孤独是希望有人理解自己。

但所谓

千人同茶不同味,万人同道不同心。

有人理解我之幸,无人理解我独行。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万物皆可有,唯有懂字最难求。

所以孤独是常伴左右的,寂寞真不算什么。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获得自由。

我始终认为孤独和独处是两码事,独处的人,不一定孤独。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所谓的成熟,就是你越长大,越能一个人适应一切,能耐得住寂寞,不随波逐流。能够独处的人,也能更好地理解和面对人生困境,独处,让内心更强大。

长期独处的人,身上都自带疏离感,她有属于自己的角落,安静又辽阔,孤独又踏实。

独处的人并不孤独,恰恰相反,独处的人能同时拥有抵御外界纷扰的能力和与他人共情的心境。

在喧嚣的世界背后,有这样一个寂静的角落,那里住着一群独自的老人和失能的老人。他们的家,常常弥漫着一种深深的孤单。

那些独自老人,在空旷的房间里,每一个脚步声都清晰可闻,仿佛是时间流逝的回音。他们每天对着一成不变的家具,回忆着曾经的热闹与欢乐。日子一天天过去,寂静如影随形,孤独在心底蔓延。他们渴望有人能陪他们说说话,分享生活的点滴,然而常常只能与电视的声音为伴。

而失能老人则更加无奈,身体的不便让他们被困在小小的空间里。他们看着窗外的世界,心中充满了向往却又无法触及。不能自由行动的他们,只能在等待中度过漫长的时光,那种无力与孤单交织在一起,让人心酸。他们渴望被关怀,渴望有人能给予他们温暖的触碰和耐心的陪伴。

他们的每一天都像是一场与孤单的较量,每一个夜晚都显得格外漫长。他们的笑容背后,藏着深深的落寞。社会的飞速发展似乎将他们遗忘在了角落里,他们的孤单成为了一种被忽视的存在。我们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给予他们关爱,让这些独自老人和失能老人不再被孤单吞噬,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美好,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让我们用爱去驱散他们的孤单,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一丝阳光。

晚上7点多了,一会儿干点啥呢?”

“有很多选择哦,可以学习伴侣治疗的视频课程,也可以继续在小破站上看王阳明的心学,都可以充实地打发掉这个夜晚,当然也可以刷手机或者看一部美剧。”

“我不想把这个夜晚‘打发’掉,即便那是充实的填鸭式地打发,我依然感到一种隐隐地空虚。”

“啊,是感到孤独了吗?”

“嗯,有点儿,还有一种无意义感,好像必须要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才能让我显得有价值,我感到有点悲伤。”

“那如果今晚我们不去做那些看上去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更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要你陪我待一会儿,静静地,温柔地;我想要更细致地感受这个夜晚,把自己融进去。”

“那我给你点一盏香薰蜡烛好不好?我们把灯都关掉,让温暖的烛光浅浅地洒在房间里,然后我陪你静坐一会儿,可以吗?”

“好呀,那我把眼睛闭上,静静地呼吸。”

五分钟过去了……

“现在感觉怎么样?”

“感觉心静下来了,没有刚刚那么慌了,稳定了一些。”

“一点一点地扫描一下身体,看看身体各个部分有什么感觉。”

“啊,我感觉肚子有点不舒服。”

“怎样的不舒服?”

“从胃到肚脐的地方像有一根线拉扯着,很紧,时不时扯着疼。”

“看来是刚刚肚子太饿吃饭太着急了。”

“可以帮我揉揉吗?”

“好呀,这个力道可以吗?”

“力道是够了,但我想要更温柔一点。”

“那我慢一点,像这样,可以吗?”

“嗯,现在舒服多了。”

“那就好……其实我有点好奇哦,你刚说的把自己融进这个夜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嗯…就比如说现在,蜡烛的香味扩散开来了,蜡烛的光把房间变成了黑暗与橙黄的渐变色,夜晚就有了层次。此时此刻心也安静下来了,就能听到楼下院子里小孩嬉戏玩耍的声音,骑车驶过马路的声音,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夜晚就有了动感。如果再连接音响放一首爵士乐,或者古琴,夜晚就有了质感、有了遐想的空间。”

“听起来如果可以这样度过一个夜晚,才不会虚掷时光。”

“是因为有你的陪伴,让我感觉自己被爱着,我们才没有虚掷时光。”

一个人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是爱而不得,是想而不想,是行而不行,短暂的欢乐战胜不了长久孤独,孤独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独处。

人这短短一生,走过路过看过,我以为看尽世间冷暖,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终能找到一个契合的灵魂,结果我把它想的太美好,我以为树枝是想让阳光照出它的模样,不曾想阳光只是想穿过树枝照在了地上。

阳光确实是美好的,但树还是那颗孤独的树,所以,树要学会孤独,要理解孤独,要接受孤独,因为一棵树只是一颗树,但阳光可以照整片森林,那…继续加油咯…

《繁花》里的一段话说:“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自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己经不值得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常常熬不住的时候也想找个靠山,可是你怎么找都会发现,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兽,所以你才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

真正的成长,大概就是,喜欢的东西还是喜欢,只是不再强求拥有了,害怕的东西还是害怕,只是我敢于面对。

在这座繁华喧嚣的都市里,每个人都在忙碌地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追赶着生活的节奏。然而,在这片灯火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颗孤独的心。

最近看到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大病自我了断,小病自我诊断,生亦何欢,死亦何俱?"看似潇洒实则悲壮,道出了多少社会底层老年人生活的心酸和无奈。以前总是听人说老来难,现在觉得是真的,人老了除了孤独更多的是无奈吧!所有都要听孩子安排,无论你愿不愿意,人老了连选择权也没了。突然很感慨,也很难过,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轮回。

破防了·

“无法共鸣的精神和无法消化的内耗是极致的孤独,而我最后只剩沉默”

不被理解的时候,多说一句都是抱怨

一次又一次的不被理解

一天24小时围绕着孩子、家务的日子里

我成功的陷入了自我精神内耗

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我都在焦虑、迷茫、压抑

我开始自我怀疑,真的都是我的问题吗 是我有病吗

经历了很长一段自我消极

我开始明白我属于消耗我自己

我把自己搞的支离破碎,对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影响。

以前总以为,孤独是荒野中无人相伴的寂静,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孤独是身处人群的孤寂。

荒野自有自然为伴,虽无人语,但有清风拂面、星辰作陪,内心是宁静且自由的。

人群熙攘,虽有欢声笑语,却似近在咫尺,实则相隔万里。孤寂在虚假热闹的渲染下,愈发震耳发聩!

或许,也正是这种在人群中的孤独,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真正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人,学会在孤独中成长,在喧嚣中坚守自我。

愿我们都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角落。

“世界上最孤独的树”——人们这样形容它。

但它真的孤独吗?或许它并不孤独。它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与大地紧密相连。背靠着巍峨的山脉,被宁静的湖水环绕,时不时有风儿轻轻掠过。也许它没有相似的同伴,却有着与它不同的存在作朋友。

我有个朋友,他非常渴望与人连接。他曾经对我说:“我不知道一个人的时候该做什么,总觉得不对劲,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作为一个常常享受独处,习惯一个人完成很多事情的人,我当时的回答是:“或许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我错了。也许他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喜欢与人交流,喜欢与人相处,喜欢与对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和别人建立连接,比做其他任何事都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话说远了,那孤独到底是什么呢?如何定义它?

一个人漫步在瓦纳卡湖边,耳机里放着喜欢的歌,迎着微风,看着夕阳渐渐落下。热闹的人群与独自一人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爱。我爱着我所爱的人,爱着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也相信着,有人同样爱着我。或许,孤独是当我们无法感受到爱时,才会油然而生的情感。而能真正定义孤独的,或许只有我们自己,因为那是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

孤独与否,终归是由心决定的。只要心里有爱,就不会觉得孤单。

撒贝宁说有时候看董卿的背影就觉得她很孤独

董卿谈到在主持完春晚之后,一个人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回到家中吃了一碗速冻水饺,那种感觉让她感受到一种辛酸,正如董卿在节目中说的,那是一种“繁华过后的落寞”,“知道了那种繁华是真实的,也知道了那种孤单也是真实的。

董卿曾经说过,无论最后我们生疏成什么样子,曾经对你的好都是真的。就算终有散场那天,也别辜负相遇。希望你在以后回忆起来想到我的时候,不会后悔认识我,也是真的快乐过。如果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无法面对现在的结局。

以为孤独是因为某个幻象导致的,实际是来自于和源头分裂。

亲密关系中,渴望从对方身上得到一些什么,来治愈自己的孤独,但是当你得到了,也依然会觉得孤独的时候,就 该知道,这个孤独感是来自于心的本身,而非任何幻象。

当你和源头分裂的那一刻,想合一的愿心就永远无止境了,在人间幻象里寻寻觅觅,用金钱填满,用被爱的关系去填满,用任何一切你以为的去填,却永远填不满。

买车了,开心不会超过一个月,心灵又适应了,买房了,开心不会超过2个月,中彩票了,也不会超过三个月,恋爱了,更不会有持续的满足。

因为心灵无法被满足,它和源头一样,只有生生不息才能让它圆满,任何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无法让它停止在这里。因为源头就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心怎么可能停留在幻象里。

不仅仅是人类的孤独无解,人类的一切不圆满都无解,除非和源头合一。

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感受,以为自己并非孤身一人,有亲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爱人的呵护。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的空虚和孤寂被无限放大。你宛如站在上帝视角审视了自己的过往,惊觉发现,在某些至关重要或极度悲伤内耗的时刻,我们其实都是一个人在孤独地对抗世界。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绝望,仿佛是被世界遗弃的孤儿。内心在呐喊“我到底该怎么办?为什么没人能真正的理解我?”身边的人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些许慰藉、鼓励和建议,但他们始终不能感同身受。真正直面困境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独自抉择、独自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时常有一种感觉,似乎我都是一个人,但又感觉身边都是人,彼此又都不是真正熟悉的陌生人。

我曾也经历过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当与心爱的人相拥一起,我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但当爱情离去,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独和无助。在那段日子里,我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与朋友们畅谈心事,因为我害怕他们会同情我。我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与家人分享快乐,因为我害怕他们会担心我。

我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痛苦,默默地对抗着世界,连流泪都怕被人察觉。

后来,我换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我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再后来,身边又多了许多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他们虽然填补了生活的空白,陪伴和聆听被重新点燃,但他们也始终无法真正能走进我的内心和我一起去抗衡困惑。

有时候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之中,我们又怎能奢望完全洞悉他人,又何必期盼他人能全然感同身受我们的内心,与我们一同奋力抵御困境呢?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终究得孤身一人去直面生活的重重艰难与挑战,并且深刻领悟到人生的本真,即是孤独地存在着,莫要对他人抱有过多期许。

我们也许需学会于孤独中探寻力量与支撑,这样才能真正给予自己去独自对抗世界的能量,就像加缪说的“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从午后的沉睡中醒来,四周一片漆黑,只有窗外微弱的星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冰冷的地板上。我躺在床上,身体被厚重的被子包裹,却仍感到一丝难以言说的寒意。这寒意,不是来自外界的温度,而是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孤独感。

我睁开眼睛,试图适应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但视线所及之处,只有模糊的轮廓和深邃的阴影。房间里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连同我自己的存在也变得不那么真切。我试图回忆起梦中的情景,但记忆如同被风吹散的烟雾,捉摸不定。

我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响,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提醒我,我还在这里,我还活着。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刻,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

我闭上眼睛,试图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光明的画面,但那些光明的碎片,却难以拼凑成完整的图像。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一种被孤独死死缠着。

上一章 九十五章:孤独(2) 人活杂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九十七章:孤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