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人活杂事
本书标签: 现代 

一百二十章;人情世故(4)

人活杂事

“人”,这个字笔画非常简单,只有左一撇、右一捺,两笔写成一个人字,却需要我们一生一世学习如何做人。

一撇一捺,有放有收有分有合,这两笔有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生。

人字有两笔,一笔写顺境,一笔写逆境;一笔写付出,一笔写收获; 一笔写拿起,一笔写放下。

撇开一分诱惑,便解下一套枷锁;捺住一分欲望,便少一分烦恼。

人生,如同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每一笔都承载着我们的故事。"人"字,简单两笔,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生命的智慧。

一撇一捺,前半生的奋斗与后半生的淡定。

孔子与子路,弯腰的智慧。

从锋芒毕露到温润如玉。

追逐与停泊,海因里希·伯尔的寓言启示。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拿起与放下,自我的寻找。

泰戈尔的智慧,放松即是拥有。

人生如字,每一笔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记。让我们在一撇一捺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无论前路如何,都以一颗平和的心,迎接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世间最深奥的一个字“情”

世界最难懂,最难解释的莫过于一个“情”字,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劫难逃的还是一个“情”字,从古至今,英雄难过美人关,到如今,穷小子爱上白富美,都是“情”不自禁。爱情本是神圣的,纯洁的,高贵的,可有时候有人让它物质化了,爱情就变成低俗的,粗鄙的,猥琐的。

“情到深处无人解,”意思是情到深处人孤独,最深的孤独,就是你明知道自己的渴望,却要对它装聋作哑。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当情感达到一定的深度,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内心的真挚感受,这种感受无需言语,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自然浓”作为“情到深处”爱情是一种美丽的疼痛,情到深处,让人痛并快乐着。“爱至穷时已惘然。”爱到穷时尽沧桑,爱情已经失去,对爱的迷茫困惑却无法挽回,这是一个人对爱的绝望,身心疲惫成空。让我想起李商隐 《锦瑟》诗中的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意思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以及对当时未能深刻理解和珍惜这些情感的遗憾。人生难免有很多遗憾,时间可以淡忘一切,却无法填平心中的遗憾。

人有七情苦乐,自古情关难过,却无人看出颜色,世人说未曾动情,却不知心中浮萍。有人说只愿来生,又何须古佛青灯呢?若当真有来生,也只愿过往随风,这红尘自当一醉,换不得眼角的泪,那飞蛾扑火的无畏,我们当真不要学会。幻想的天长地久,幻想的长相厮守,如果你不开口,又怎知爱的苦涩,如果你依旧选择来生承诺,让我今生失魂落魄,我情愿不曾相遇。“自古多情空余恨,唯留绝爱空悲切。”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我们都想在这个纷繁的尘世中,找到一个相濡以沫,相守到老,不离不弃,可以陪伴彼此一生的那个人,然后一起慢慢变老!

爱情只需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正如昙花一现的兴奋。记得在喧闹浮华的生活中有一个温柔的声音一直在你耳旁响起,当在你阴暗生活被囚禁时你梦境中会出现一个可爱天仙般的倩影,这时你的心在狂喜,因为你的心灵又开始苏醒了,开始有了倾心的人,有了对诗的灵感,有了对生命的活力,有了喜怒哀乐的眼泪,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情能让人生死看淡

情能让人生无可恋

情能让人放弃一切,

情能让人空心无味

情能让人失去心智

情能让人形同活死人

‌‌情字难解,却让人沉醉其中‌。

‌情字如刀,伤人最深,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问世间情为何物?是心灵的涟漪,是灵魂的交响,是永恒的守望与期盼‌。

‌世间多少情深意切,终究化作离人泪‌。

‌情深不寿,是岁月的裂痕,难以愈合的伤痛‌。

‌世间万物皆可抛,唯独情字最难逃。深情如海,愿与你携手共度每一个晨昏‌。

‌情字为重,不分远近亲疏。它生于心,表露于行,映照内心真我‌。

‌情字怎书?闲谈间发现,我们终究在情字里徘徊,一生寻觅其真谛‌。

‌世间繁华皆如梦,唯有情字最伤人‌。

‌情是心灵的共鸣,是灵魂的契合,超越了肉体的限制,直达内心深处‌。

情?

情为何物? 世上人有亲情、爱情、友情、怨情、冤情等等人之常情,定义人们有情还是无情,也以世俗公认的亲还是疏为标准,从而结成家庭,同志、朋友、故人。发展到对人的评说,就有了真、假、善、恶之分。而对于天人、圣人言,往往出于世俗人的结论完全是逆真情而为的,为何?情又究竟是什么?何为真情?何为假情?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其实 两相比较就清楚了,真人、圣人们的情是心中有棵常青树,有青天的真,古人造出汉字实在是高含意,情字开拆看心中有月,月上顶着三个一,怎么解释呢? 这真心来自遥远的一脉根,那是月上三祖,造人之先祖。这才是人要有的真情的出处。认祖之情深,作为他们的后代儿孙们,都在此情中作人作事,从而产生出人之意的复杂感情。 故佛家将此情博大到万物同体同缘,同是兄弟姐妹才有了博大的慈悲情怀,也可说才有情之真正的解释。当人类发展到有阶级有了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之分别后,各自有了利益之争就产生了狭窄概念中的情份,站在各自的立场就有了各自的标准各自的感受,作出各自的结论,世人才有了各种各样对情字的感情和认同,得出的认知绝对不同。因此,谈各种情都有了时代,社会、阶级、种族等等的烙印是不会有真情的,无真就有各色的假象存在。 人们可以看看当代社会人的关系,家庭,团体等社会结构的人,产生的情,能一致吗?能作到是情的至真至洁吗?非也。谈爱情必有物欲观在左右,谈亲情除了血脉缘外定夹杂着等级,财富权势在左右人们态度的东西影响着,有真挚的单纯的亲情吗?因此说,世人言情都是阶级社会里复杂的关系中产生出人们心态某种反映,故“情”就是当代社会人对物质的精神的关系的各种认知上的表象,决非真情的概念。 而某些人的心态,看他们对情的理解,肯定异于世俗人。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根自己的人生目的,他们当中呈现出的各种情,相对的来说境界高了,也更理性了,也更向真情走近了。这就是当今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有最好解释的方向了。故聚散离合爱恨情仇等等社会现象都有了可理解之本因。可见一个“情”字含盖了社会人的多么复杂的心态情感和为之的取向!唯愿当代之人,好好思悟,情为何物?

情字何解。

既非亲人间的朝夕相处,亦非身死无悔那般壮烈悱恻。

不过萌生的一刹情愫,掠尽光阴寸寸,发端无常。

不过寻精神寄托,情根深种,终不枉相识一场。

不过南柯一梦,但记你眉眼那般,惟剩帐惘。

情字何来解。

梦终醒,情有始有终。

出世,就是独自去享受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享受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入世,就是用生命去享受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不受自我评判所影响和限制的世界,没有分别心的世界,无我的世界。

出世,就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去理解自己;入世,就是把自我收拾干净,去无条件地接纳这个世界,去理解这个世界。

出世,就是以自己为乐,自得其乐;入世,就是以世界为乐,以别人为乐,以存在的丰富、丰盛为乐。

出世,就是还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入世,就是还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

人生于世,当存敬畏之心

人行于红尘,生在世间,应有敬畏之心。因为因果不空,天理有序,循环不爽。

诚如祖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地,畏人言。"

也就是说,心存敬畏之人,做人有原则,绝不突破道德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慌不忙,有取有舍,有进有退,有尺有度。简而言之,即敬畏天,敬畏地,敬畏我们自己。

首先,敬畏天。

我们敬畏天,敬畏它的苍茫,包容,威严,更敬畏它的四季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和无穷耐力。

古人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天地万物对人类有养育恩德,离开了阳光,空气和水,人便难以存活。因此,我们应发自内心对它们怀有感恩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天地,善待自然,才会得到天佑地护,也会得到它们更多的厚爱与馈赠。

其次,敬畏地。

我们敬畏大地,因为它有枯,有荣;有收,有藏。并且,稳中求进,稳中向好。

我们生活在土地上,靠它打粮,靠它吃饭。想要物产丰富,喜获丰收,就得让它肥沃来保证高产。但,它充满了智慧与玄妙,它在给我们丰厚回报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厚重的责任。

它是人类的母亲,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摇篮。古代的砍柴现象,却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

因为木柴可谓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能量来源,可奇怪的是几千年的砍伐都没将它们砍尽。那是因为当时人们有敬畏之心,只砍枝条,不伤主干,从而使树木得以休养生息。

我们要敬畏大地,少点索取,多些爱惜。为后世子孙留下山青水净的生态乐园,而不至于因过度攫取成为千古罪人。

再者,敬畏自己。

有位哲人说: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甚至敬畏自己。

学会让步,学会妥协,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成长的第一步。唯有内在平和宁静,才会左右自己的心情,从而轻松愉快,客观清醒。

世人只有心存敬畏,放下俗念,与天握手言和,天也欢喜;拿住尘心,与地和谐相处,地也欢喜;布下恩慈,与世间所有温柔相待,人也欢喜。

只有天,地,人,和谐相依,才是真正完美融洽的"大道归一"。

综上:敬天畏地,既是有意,也是无意;敬人敬己,既是有情,世是无情。常存喜悦之心,自有祥云缭绕;常怀感恩之意,宛若春风和熙。

怀敬畏之心,心中有信仰,行为有约束,做人懂收敛。养一点浩然气,守在规矩里,居于方圆内。一切安宁都将不期而至,一切美好也会如约绽放。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上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影响或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人、事,有些人可能不是你所认识的,有些事可能你根本没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上帝让人来到世上的目的的奥秘所在吧。

人来到这个世上,来的时候是因为不得不来,走的时候又是因为不得不走。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世人皆辛苦,唯有自己渡。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我们被迫来到人间,就不得不要尝遍人间的疾苦,遭受人间的磨难,感受人间的冷漠。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说过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端什么碗,吃什么饭,经历什么事,什么时候和谁结婚,都是定数。

别太为难自己,顺其自然就好,人生的剧本你早在天堂看了,你之所以选择这个剧本,是因为这一生中有你认为值得的地方。

“故”与现在的意思相差不远,我们常说故人,通常能表明两人关系的亲密,也暗含怀念的意思,故也有去世的含义,所以墓碑上的“故”字,表明了亲人与死者关系的亲密以及怀念。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人生四大喜事,分别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雨,比喻急切渴望的东西终于得到。后多用以比喻急需的事突然到来了。出自

于南宋洪迈《容斋四笔》第八卷:“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他乡遇故知为什么也是喜事呢,这是因为在古代,交通十分的不方便,出门在外,很难遇到故乡的人,所以他乡遇故知在那时真的一件让人惊喜的事,感觉遇到了亲人一样。

不管是在古代不是在现代,洞房花烛夜肯定是人生四大喜事中最重要的一件,所以甚至有些人认为,洞房花烛夜这件事是喜事之最。如果洞房花烛夜时对面的人是自己喜欢的人,那么洞房花烛夜必定会是你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寒窗苦读十年最后都是为了金榜题名时的那一天,所以金榜题名时一定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之一。

人情世故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敏锐洞察力和处理能力。

它是一种随着时间和经验逐渐培养出来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社交价值。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圈,还是家庭中,人情世故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取得更好的结果。

从小到大,我们在生活中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人情世故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经验的积累,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情世故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1、 人情世故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察觉到同事的困扰或者需要帮助的事情,我们可以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2、 人情世故培养了我们的沟通能力

善于与人交流并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是人情世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表情、语言和姿态上的微妙变化,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回应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冲突,减少误解,建立起深厚的亲密关系。

3、 人情世故让我们学会倾听和接纳不同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拥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人情世故使我们能够为他人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懂得尊重和包容多样性。这种宽容和接纳能力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然而,人情世故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通过与各种人群的接触和交往,我们可以不断提高。

人情世故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遵循的一种社会习俗和礼仪,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情世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请客吃饭、送礼、帮助他人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维护关系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人情世故尤为重要,它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人情世故的规则,不仅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还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同时,人情世故也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人情世故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真诚、平等的交往,而过于繁琐的人情世故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因此,在遵循人情世故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到真诚待人、宽容待人,以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南怀瑾:什么叫“人情世故”?

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人情世故,不是圆滑,而是智慧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战场,人情世故也并非虚伪的代名词。它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平衡,是行走社会的必修课。

我们常常陷入误区,将人情世故等同于阿谀奉承、圆滑世故。其实不然,真正的人情世故,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面对领导的批评,与其耿耿于怀,不如虚心接受,将批评转化为进步的动力;与同事意见相左时,与其争锋相对,不如换位思考,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朋友遇到困难,与其袖手旁观,不如雪中送炭,用行动传递温暖。

人情世故,不是教你虚伪,而是让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多一份理解和包容;不是让你放弃自我,而是让你在与人交往中,收获更多真诚和善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愿你我在人情世故的历练中,既能保持本真,又能收获成长,在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更加通透、从容。

家境普通的孩子怎么领悟人情世故

家境普通的孩子,父母只教给了善良诚实,没教给抢夺资源,只教给了安分做人,没教给生存之道。所以家境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定要比任何人都要懂得人情世故,才能走出贫困,改变下一代。

1.带来价值。所谓的人情世故,就是想给别人带去利益,然后自己获得利益,这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所谓的人情关系也是价值交换,和高手交换,你会得到越多,和低手交换,你会失去越多。

2.向有结果人学习。多观察你身边的高人是如何为人处事的,你也能够学习到精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会当坏人。要懂得自己当“坏人”,让领导当“好人”。职场上,再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懂的意会领导的意思,是有Qian途的。领导让你去他办公室,你要是看到他旁边有陌生人,那你要开始警觉了。比如领导会说,我这个朋友想办点事,手续不是很齐全。问你能办吗?很多人会说,在办公室了,领导都开口了,肯定是办!其实是让你拒绝的,但是他不能当坏人,是你来当坏人,要让领导当好人,这里关键点是,他能办的,自然办了,还需要和你说?还有一点就是领导说了:手续不齐全这几个字。叫你来,就是想通过你拒绝。

4.要有格局。不媚上、不欺下、不搬弄是非,做到身板硬。不管是职场还是社会,不少人总喜欢在背后搬弄是非,挑拨他人之间的矛盾。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如果你遇到,请马上远离,Zui好不要再见。真正有格局的人,都是内心强大,做事情谦虚,又不高傲。

5.要懂得感恩,不管被人对你是好是坏,要心存感激,因为他们让你成长。

6.凡事都有留一手。不要暴露自己的底牌,特别是在带别人、教别人做事的时候,不要什么都教,小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再者,不是所有人都懂感恩的,你若是没有保留,那遇到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吃亏的就只会是你自己了。

人情世故,并不是一种晦涩难懂的哲学,但一定是门迂回曲折的学问,其中既有思考方式、处世原则、自身实力、所处环境、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差异,但更大的还是一种对社会的洞察和认知的区别。

“会来事”真的这么重要吗?

昨天吃饭,纸在我旁边,叔叔管我要纸,我就给了他然后我就放回去了,然后就开始教育我,多大个人不会来事,不会给其他人发一发纸吗?我问你要你就只给我,就这样在外面怎么混?然后就开始了,啊呀在外边要搞好关系,时刻都得注意点,平时有点眼力见,手脚勤快点给人个好印象吧啦吧啦一大堆

真的很讨厌这些所谓的“人情世故”,我不做就是不懂事没有礼貌我这人就不行。

所以现在人都带着这样的面具生活对吧,老一辈人怎么教的,他们就这么学,然后就继续教育下一代,一代代的服从性测试

我就问问你们想当然这么做的人,你们心里真想这么做吗?还不是环境造就的,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在外边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传下去的都是封建陋习,我真笑死,就这样还天天伟大复星,天天复星这些

所以叔家我哥就润了,远离家庭纷扰,我也在准备中,有朝一日我要远离这些不得不带着面具的人,因为他们都很累,也很可怜。

很多年轻人对人情世故不以为意,无非是因为他们离资源和利益太远了,任何资源和利益格局都离不开排他性的信任。而人情世故就是这种超常信任和资源游戏的最基本规则,玩不转

上一章 一百一十九章:人情世故(3) 人活杂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