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琳随着东方文化之都临淄被攻破,嬴政却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秦统一六国的这一年。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第一,秦国成为战争的胜利者,成为了这个天下的主人。它面对如此广袤的国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第二,秦统一六国的这一年,“楚国旧地”南郡边境曾发生了一场暴乱,规模不大,却是楚国百姓和越人百姓携手搞的突袭。这标志着已经覆灭两年之久的楚国百姓们并不认同自己秦朝人的身份。
诸葛琳嬴政并非无情的战争机器。他知道相比于攻灭百越,更紧要的是稳定国家的内部。公元前221年,一场重大的会议在咸阳城召开。这次会议,将会决定秦帝国国策的走向。当时的秦国丞相王绾提出建议,他希望嬴政采用周王朝的分封制度。通过册封秦始皇的子嗣和有功之臣为诸侯,来维持秦帝国的统治。王绾所提倡的分封制,遭到了当时廷尉“李斯”的强烈反对。李斯觉得,分封制度弊端太大。一旦天子失去制衡诸侯国的力量,整个世界便会再度狼烟四起。李斯提倡嬴政将秦国的“郡县制”推向全国。
诸葛琳一边是历经社会几百年的旧制度。一边是完全没有踏足过的新领域。嬴政最终选择了李斯的建议。彻底结束分封制度。将“郡县制”推往全国。“郡县制”这种划时代的管理制度...为秦国带来了两个优点。第一,如果管理得当,秦国境内将不会再出现某个势力做大的情况。第二,皇权将会跳过血缘,跳过贵族,直接通过郡,县,乡三级行政官僚抵达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诸葛琳确立了郡县制的统治基础之后,又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嬴政的面前,他要避免秦朝的官僚们沆瀣一气。秦朝和嬴政急需一个新的官僚体系诞生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李斯又一次站了出来,他给嬴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秦朝政府的全部工作。太尉,军方最高长官,负责所有的军事调动。御史大夫,拥有极高的监察权,负责监察丞相在内的所有百官。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相辅相成。层级分明,让权力彻底集中到了中央地区的同时,也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作为郡县制的拥护者和三公九卿的提出者,嬴政将李斯耀升为丞相。对于李斯,嬴政给予很深的期望。
诸葛琳嬴政清楚的知道,秦统一六国,目前还只是形式上的统一。真正的天下大同,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路要走。他的身边,需要李斯这样的人才。此时,有一个新的问题暴露在嬴政的视野之内。统一之初,六国旧地郡县的官员大多都是秦军中军官转职的。身为军人,他们天生就是法家最忠实的拥护者。通过军法来管理六国百姓。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造成了一个“天下苦秦隶久矣”的现状。
诸葛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六国百姓归心秦国。嬴政和李斯在确定了基本的国策之后,开始制定新的“秦法”。与此同时,嬴政也开始着手培养专业的官僚人士。不到一年的时间,一批批精通秦法,经过专业培养的官员开始奔赴全国各地就任。他们的任务,一个是代替军人官吏来管理地方百姓。一个是培养百姓认识秦法,并且认同秦法。“秦法”在后世人的眼中就是暴虐的代言词。但实际上,经过多方验证,秦法的确严谨,但却不暴虐。秦法上面的大部分政令,都能对百姓的生活起到引导的作用...秦法中,有严谨到包含百姓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方面的政令。也有详细到教百姓如何耕种的律法...比如什么天气种什么...种子要种多深等等一系列问题。
诸葛琳秦法的颁布。也进一步拉出了另一个严肃的问题。关东六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并且文字之间形状各异。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无法辩证。改革后秦朝政法的颁布,是采取文书制度。语言的不同,极大的阻碍了秦法的推行。这一年,李斯再次上书,提出了书同文的概念。嬴政当即对秦朝的文字进行改革,禁用周朝以来所有诸侯国的文字。全部改用秦国小篆...随着文字的统一,嬴政开始进一步统一度量衡和车轨。一切的改革伴随着秦法普及到了秦朝所涵盖的所有疆域。六国的贵族失去了以往的高傲地位,与民同等。六国百姓也因秦法得到了自己的土地。嬴政本以为,自己一系列的政策会得到六国百姓的认同。然而新政策颁发不久,南郡就有盗民作乱,郡里派出平叛的军队...也跟着盗贼一块叛乱。随后整个南郡彻底乱了...
诸葛琳嬴政不得已派出关中秦军前后经历三次才平息叛乱。这件事情,让嬴政的骄傲的内心深受打击...然而。对于这次的叛乱者,嬴政并没有残酷的杀掉他们。嬴政仅仅是对他们进行刺字惩罚。对于抵触秦法的百姓,嬴政愿意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接受。但同时,南郡的又一次叛乱,也让嬴政意识到了一个真正棘手的问题。七国的领土虽然连接到了一起...但是七国的文化并没有相容...无论是拥有胡人特色的燕、赵文化。还是以儒家为核心的齐、鲁文化。亦或者是以神鬼之说为核心,浪漫爱情为宗旨的楚文化。都与秦法中实事求是的态度相悖...这让嬴政很是头疼。秦国从不缺将才...但至今,从未出现一位令世人敬佩的学者。面对不同的文化。嬴政有两种选择...一,做出退让,求同存异。二,武力摧毁,焚书坑儒。嬴政做出了第一个选择。这是他对于关东六国做出的第一次让步。他希望能够开创出一个求同存异,七国文化并存,同时又认同秦朝统治的时代。这一年,嬴政悉数接纳了六国文化,并且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同时,他也在秦朝的朝堂之上为这群人建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博士!对于这个群体,嬴政给予了很大的特权。这群博士不但有研究学术的权力,还有举荐官员,监察官员,讨论国政的权力。为了能够让六国学者心归秦国。嬴政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国法。他不再以统一言论,统一教育作为管理国家的唯一方式。而是改用贤者为之...对于嬴政的做法。李斯持反对意见。因为不管嬴政如何优待这些六国学者...这些六国学者的脸上都没有半分感激。李斯从这些学者的脸上所看到的,只有讥讽和不屑。对秦始皇的讥讽,和对秦法的不屑。国家的灭亡并没有抹掉他们内心那不值一提的高傲...他们仍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李斯明白,这群人根本不认同秦国的统治...他们表面上归顺嬴政,但背地里却是阻碍国政推行的罪魁祸首。嬴政的内心又何尝不知道这群学者的真实面目。但此时的嬴政尚未黑化,他觉得,自己的真诚有一天会打动这些六国学者。让秦国真正达到文化一统的境界。
诸葛琳刚满三十九岁的嬴政,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他深信,时间会改变一切。但。他远远的低估了人心中的成见...随着时间的推进,六国百姓对秦法依旧抵触...六国的贵族们依旧想着要复国。而就在这个复杂到极端的情况下。秦始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巡游天下。他想要亲眼看一看,天下人对于秦的看法...以及,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运行起来的模样...而嬴政的出巡并非只有这两种目的...他想要融入六国的文化之中...更想要以巡游的方式来震慑蠢蠢欲动的六国宵小。
诸葛琳公元前220年,帝国成立的第二年。嬴政和他巡游天下的车队浩浩荡荡的从咸阳城出发了。历经两年的时间,嬴政清晰的感受到秦国的统治并不被六国百姓所接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嬴政选择了一个非常贴合时代的想法。商周时代,百姓们对于天神之说异常迷信。而被天神所授予的君权。无疑是百姓们心中真正的天命之子。而为了证明秦统一六国是天命所归。嬴政决定“封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基于上天的安排。而嬴政决定封禅的地点,是鲁国旧地的泰山...泰山的山顶直冲云霄,是东方最高的大山,离天最近。而齐鲁又是儒家的发源地...在这里封禅,既能让六国百姓安心,又能给六国学者展示嬴政愿意接受六国文化的诚心。
诸葛琳然而,嬴政的一腔热血再次受到六国学者的冷漠。依例,封禅的大典需要儒生来主持完成。而那些六国学者的儒生们,听到嬴政要在泰山封禅的想法时。并没有立刻准备封禅所需的礼仪及仪式...那些儒生们喋喋不休的争吵了数日...没有一人将嬴政放在眼里。等到封禅的日子已经临近。儒生们依旧没有任何准备,只是争吵,争吵那些百无一用的细枝末节。嬴政心中清楚,这是六国学者们最为无声的抵触。愤怒的嬴政最终决定,不需要儒生主持这场大典。甚至不需要任何儒生的陪同...嬴政靠着自己的诚心登上了泰山的山顶。并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在泰山山顶完成了祭祀...自始至终,嬴政的愿望都很简单。他希望自己的帝国长命百岁。他希望六国的子民可以心归一处。封禅大典完美的结束了、然而在下山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淋湿了整个封禅的队伍...当嬴政一脸疲惫的回到巡游的车队里时。六国的儒生学者们看着嬴政狼狈的身影...居然大声的讥笑起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着秦军将士的面。六国的儒生们丝毫不顾忌自己的嘲讽神色。这是一次面对面的羞辱...他们那狰狞的表情就如同恶魔。深深的刺痛着嬴政的内心。愤怒的嬴政把手放在了自己长的天子剑上。只要利刃出鞘,只要嬴政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秦军将士们便会将这些儒生们千刀万剐。然而,经过剧烈的挣扎...面对六国的学者们,嬴政再一次选择退让。他没有惩罚任何人。(史记记载:“博士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他依旧盼望着,能够以最完美的方式让六国接纳秦国的统治。
诸葛琳然而,嬴政的又一次退让,却并没有迎来六国贵族们的感谢。嬴政巡游的车队来到韩国旧地“博浪沙”处的时候...遭到了袭击。
诸葛琳嬴政的马车被铁锥砸的四分五裂...虽然并没有伤及到嬴政本人...但也让嬴政终于认识到了现实...六国百姓根本不认同大秦的统治。
诸葛琳此刻的嬴政终于明白,他的一再退让,他的所有政策,都不会得到六国贵族的感激...内部的矛盾依然还在...嬴政开始对自己的政策产生了怀疑。难道郡县制真的就不如分封制吗?没有人知道嬴政经历过怎样的纠结...身为先行者,他没有案例可以依循...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他答案。他只能选择相信自己。为了让六国百姓归心,嬴政亲手废除了商鞅所改革的军功土地制度。六国的百姓依旧可以拥有此前六国尚在时的土地...不用担心没有军功而活不下去。嬴政用自己的行动向百姓们表示了自己的诚心。他愿意改变自己,改变存世两百多年的秦法。但是令嬴政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政令颁发不久。秦帝国的经济就遭受到了重创...
诸葛琳土地并没有因为私有制的改革而从国家落到百姓的手上。土地兼并开始了。粮食的物价开始飞涨...丧失田地的百姓们将怨恨的目光投向了秦帝国。这些尚未开启民智的百姓们,成了旧贵族手中最锋利的武器。嬴政用尽了所有的方法,都没能使内部文化统一...五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嬴政已经四十四岁了。他的精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但他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来得及做。为了能够延长自己的时间。备受打击的嬴政开始吃起了丹药,寻起了仙法。为了寻找仙人。公元前215年,这一年,嬴政巡游到了东海...
诸葛琳这一年的嬴政四十四岁,他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了,为了转移秦帝国内部的矛盾,他需要给秦朝所有的百姓寻找一个共同的敌人。他需要让秦帝国的百姓们产生认同感。而战争,恰巧是秦帝国最擅长的事情。此前,秦帝国也曾调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但仅仅是打下了闽广等地...就已经损失惨重。如今回过头来,嬴政决定,再给南方集团军抽调十万大军...必须拿下百越之地(福建和广东北部应该是第一次就打下来了,第二次打的是广西和越南北部)。确定了以战养战的国策之后。嬴政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举动...南北同时开战...南征百越。北击匈奴...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尝试...但是战争,这个关东六国最为惧怕的事情。对于秦帝国来说,却如同艺术的表演...嬴政拿着这根千斤重的笔,勾勒出了秦帝国完美的疆域。公元前215-214两年的时间。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三十万秦军南征百越...(此前五十万秦军征百越的时候水土不服,瘟疫死了大半。)北方集团军由蒙恬带队。南方集团军由“任嚣”、“赵佗”带队。蒙恬的北方集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夺下了匈奴人所占据的黄河以南(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抢占阳山(蒙古乌加河北)。并且在这里设立了秦朝的九原郡(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战后,嬴政下令对秦国,燕国,赵国的旧长城进行修缮,连接。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诸葛琳与此同时,南方集团军也传来了捷报。有了第一次的作战经验,迅速适应的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打到了雒越地区(今越南中,北部)。战后,嬴政在百越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级行政单位。百越和河套地区就此归入秦国版图。
诸葛琳这是帝国的巅峰。当南北两条战线同时传回捷报的时候。嬴政的内心是激动的...他终于在多年的打击下找回了自己的自信。秦国,依旧是哪个强大的秦国。这一点,从未改变。秦帝国再次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向世界宣告...任何人都要臣服在秦帝国的脚下。嬴政做到了此前任何人都未曾达到的高度。包括曾经的三皇五帝。他觉得,应该为自己找一个前所未有的尊称。而“王”这个称呼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嬴政的需求。“皇帝”这个尊称最终成为了嬴政的选择...这是一个在所有人之上的称号...嬴政的意思很明显,他是第一位皇帝,始皇帝。所有的仙人、妖魔、鬼怪、神都要听他的话。他希望皇帝的称号能被自己的子孙继承...传一世,二世,三世,千世万世。为了满足这个愿望。嬴政曾立下誓言。
身后的屏幕响起声音:“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诸葛琳嬴政愿望的一部分的确实现了,华夏必定会永世不衰...但!大秦的万世之基却动摇了。秦帝国南征北战虽然让国家的威严更上一层楼...但也随之牵扯出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徭役...关东六国的百姓们虽然不用直接参战...但繁重的后援已经足够压断了他们的脊梁...南方集团军的军需还好...但要将粮食运往更为遥远的北方河套地区...这几乎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路上服徭役的百姓死伤无数。这让关东六国的百姓心中,对秦帝国的好感降到了冰点...导火索随时会被点燃。但是。相比于六国百姓的愤怒,嬴政的愤怒却先一步被点燃。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庆祝秦帝国将河套以及百越纳入了国土之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场本该其乐融融的庆功宴...因为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而不欢而散...这个人叫做“淳于越”,他的身份是旧齐国博士,同时,他又是扶苏的恩师。他提出的观点是:让嬴政放弃统一全国,恢复分封...他给出的理由是,一旦有一天六国贵族复辟,威胁到秦帝国的统治,嬴政所分封的诸侯国可以最大力度的维护秦帝国的江山。身为扶苏的恩师,淳于越的态度就意味着扶苏的态度。这让嬴政难以接受,他的一次次退让并没有等来六国学子们的归心。在学者们的眼中,仍然是想着要分封...这一刻的嬴政是迷茫的,痛苦的。因为分封,就意味着否认他毕生的成果,毕生的努力。所以这一刻的嬴政愤怒了...他没有再退让。秦帝国的统一,是他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触碰。这一刻的嬴政,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开始走向了黑化的道路。宴后,李斯向嬴政提出了一个想法。李斯认为,法家是维护秦帝国的统一基础...为了使这个基础不被动摇,任何与秦国理念相悖的东西都不应该存在...尤其是六国书籍!
诸葛琳嬴政没有再犹豫。一道焚毁六国书籍的诏令从咸阳发出...六国的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诸葛琳焚书事件让嬴政彻底与六国的学者们站在了对立面...但此时的嬴政已经不在乎了...他已经不寄任何希望于六国百姓与学者...因为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去理解嬴政的想法。失望的嬴政把统一的所有希望寄托于这套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体系...他相信在这套体系的统治下,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嬴政的想法没错...在中央集权的这套体系下,与法家相悖的所有观点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整个秦朝再没有出现过反对统一的声音...嬴政知道,沉默是在酝酿更大的风暴...但此时的嬴政已经年近半百,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否定中成长...此时的他,再也不想听到反对的声音...他彻底的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他决定,修建一个完美的世界...
诸葛琳在那个世界里,他依旧是始皇帝。那个世界的子民都会理解他,爱戴他...这个世界就是“阿房宫”以及“骊山陵墓”!而就在嬴政大兴土木期间...一个陨石降落在秦帝国的东郡之内...陨石上面刻着“始皇帝死而天下分”八个大字...
诸葛琳天降陨石给始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那个迷信封建鬼神之说的年代...这几乎就代表着天下百姓的怨恨...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嬴政再一次被现世的残酷所打击...不知道嬴政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他做出又一次巡游天下的决定...而这一次巡游天下,也最终,改变了整个秦朝的局势。在这里...有几个重要的人物要点名。刘邦...沛县办公室主任,因在秦始皇巡游期间一睹龙颜,从此成了真爱粉...更是激动到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是”这样的话。项羽...西楚霸王,典型的一根筋,具有代表性的莽夫,因在始皇帝巡游期间一睹龙颜,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话。扶苏...嬴政皇长子,本该是秦皇位最合适的继承人,但因为亲近儒家,而又屡次提出分封制和嬴政唱反调而被疏远...胡亥...嬴政第十八子,法家爱好者...狠字当头。陈胜,吴广...两个难兄难弟,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人物...始皇帝做出巡游决定的时候...扶苏因为分封,亲儒等一系列问题被派往河套戍边...而恰巧备受嬴政喜爱的小儿子胡亥此刻提出了想要跟父亲一起巡游天下的想法...于是,嬴政带着胡亥,李斯,赵高等秦朝的几位重臣,便出发了...这个时候,嬴政的身体已经病重。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10年...嬴政的车队停在了沙丘(河北邢台)的平台。多年的努力早已让嬴政的身体透支过度...丹药没能救得了他的性命...反而还加快了他的死亡...这一年,嬴政病逝在沙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