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游戏同人小说 > 王者观影历史
本书标签: 游戏同人 

李白

王者观影历史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诸葛琳说到诗词,我们首先会想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首先会想起李白。一千三百年来,读过李白诗的人没法不喜欢李白。 整部《全唐诗》,2200多位诗人,48900多首诗。唐诗星空中,最耀眼的就是那颗启明星,李太白。 李白写诗,信手拈来,信口开河,诗自笔端汩汩流出,看上去毫不费力,人们读起来又拍案惊奇。 李白写诗的数量应该很多,但因生逢安史之乱,“十丧其九”。清人王琦辑录注释的《李太白文集》,仅存诗九百余首。 人才可分三种,人才、大才、天才。在写诗方面,李白就是天才,很多人想学,但学不来,所以后世喜欢和崇拜李白的很多。 而杜甫就是大才,别人想学,也能学到一二,后世学杜诗的数不胜数,杜甫在后世的学生极多,所以后世喜欢和推崇杜甫的也很多。 李白的诗名,在当世和后世极著。唐文宗下发诏书,把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封为“唐代三绝”。 李白的一生,是一条波波折折、起起伏伏的曲线。 他经历过大唐最好的时代,开元盛世,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他也经历过大唐最坏的时代,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现在,让我们走进波澜壮阔、精彩绚丽而又苦逼悲催的李白的人生,欣赏和心疼李白一下。

诸葛琳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家族中排行十二,称李十二。 李白生于武周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终年62岁。 李白一生主要活动于玄宗、肃宗两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唐朝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盛唐时期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史书记载,在李白出生前,其母梦见“长庚入怀”( 长庚,也称启明星、金星或太白金星),因此其父给儿子取名李白,字太白。 太白金星下凡,开启了李白不平凡的人生。自此,李白的命运齿轮开始了它的转动。 但是,关于李白的身世,我们所知其实甚少。他的祖上是谁,他的出生地是哪,一直是争议颇多、众说纷纭的。 李白就是一个谜之存在。关于李白身世的种种信息,就像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让人晕头转向。 李白自称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后人认为这很可能是李白攀附高门以自重,不足为据。 他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代孙(李暠据称是李广的十六代孙)。

诸葛琳唐朝皇室也自称是李暠之后(被公认是冒称),那么李白便是与唐皇室同宗,但《新唐书》所载李暠的后代分支很多,却没有李白家族这一支。

诸葛琳陈寅恪认为李白先祖为西域胡人,李白自称先祖为陇西李氏是“诡托之辞”。

诸葛琳也有人认为李白不是李暠的后代,而是李陵的后代。还有人认为李白是太子李建成的后代。

诸葛琳我认为李白是李陵在匈奴的后代,但他不敢这么明说,只能说自己是飞将军李广之后。

诸葛琳所以李白在诗中说“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说得多么真情流露!李白直到临终前还为先祖意难平,“汉帝不忆李将军”。

诸葛琳李白的出生地,有认为是碎叶城的(中亚、安西各有一个叫碎叶城的地方),有认为是蜀中的,有认为是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地区)的,还有认为是山东(山东任城)的。

诸葛琳大家基本公认的说法是,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托克马克附近),在唐中宗神龙(705—707)初期,随父迁至蜀中,居住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今四川省江油市)。

诸葛琳李白的家在青莲乡的漫波渡,这个很富有诗意的名字,以前这里被称作蛮婆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有很多外国妇女或少数民族妇女。

诸葛琳李白的父亲叫李客(客,是客人、外乡人之意),这不是真名,因为客居在蜀中,人呼为李客,久而久之就叫李客了。

诸葛琳据说李客文化修养颇高,曾在西域经商,家庭条件优渥,但终身未仕(一说曾当过山东的任城尉)。

诸葛琳李白五岁时开始他的读书生涯,不是按唐朝时的教育培训体系来学习,而是恪守汉魏以来的读书传统,自习六甲始。 六甲是指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的一种算法,为汉时儿童初入学时所习读。 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而得六十组干支。其中以甲字开头的 “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共六组分别领起一竖行,被称为“六甲”。 李白五岁诵读的“六甲”,“甲”是“奇门遁甲”的“甲”,这不算是唐代小学生基础知识,算是道教入门基本知识了。 十岁时,李白除了潜心研读儒家典籍外,开始遍读春秋战国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蜀地典籍。 关于这段经历,李白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对现代人来说,李白小时候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

诸葛琳据说李白小时候也是淘气贪玩、不爱学习的。一天逃学到小溪边玩,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舂米用的铁杵,一问,原来是想磨成绣花针,家传绣花针。

诸葛琳李白脑海中灵光一闪,连忙问道:“老人家莫非就是江湖上传说中的公孙大娘?或者东方大娘?”老奶奶笑而不语,李白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了。从此李白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成为勤学上进好少年。

诸葛琳这个故事的部分内容最早见于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诸葛琳从此以后历史上多了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像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下的“早”字那样,印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

诸葛琳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李白熟稔儒家典籍,出于对万世师表孔夫子的景仰,他效法和追随孔子的脚步,“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李白除了学诗文赋之外,还学剑,学道术学养鸟,学纵横术。 戴天山在今四川江油境内,因形似覆筐,乡人呼为大筐山,后被文人雅化为大匡山。到了宋朝,宋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又改名为大康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现今李白留存最早的诗篇。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大明寺内读书,这首诗大约写于李白十八九岁时。

诸葛琳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诸葛琳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诸葛琳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诸葛琳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诸葛琳《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是诗仙、酒仙、剑仙,三仙合一。 李白少年时学剑,他的师父是谁? 一说是跟他的父亲李客学剑,一说是跟他的老师赵蕤学剑,一说是跟雍尊师学剑。 李白还写了一首诗《寻雍尊师隐居》,诗中意境比王摩诘还摩诘。

诸葛琳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诸葛琳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诸葛琳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诸葛琳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诸葛琳李白在匡山读书期间,也在附近州县出行漫游和寻访名师。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也需要让世人见识一下李白长剑的锋芒了。 大约在二十岁时,李白在蜀中范围内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游,先后去了益州(今成都市)和渝州(今重庆市),从事干谒活动,也顺便游览蜀中胜迹。 很多唐朝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曾把自己的诗作献给当时的社会名流以求得进身仕途的机会,只有王维获得了成功。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回忆说:“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 李白活学活用了一回纵横术。路中投刺,不是刺杀,是指投名片拜见苏颋。 苏颋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又称“苏张”。元稹《代典江老卜百韵》诗中说:“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

诸葛琳前宰相和礼部尚书苏颋宦海沉浮多年,说话做事滴水不漏,老练沉稳,他认可的是李白的文学才能,暗示但并未明讲的是让李白不要太掺和官场上的事了。 年轻的李白没能听出这位官场老手的言外之意,只是感觉自己赢得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地方长官的期许和好评,身价可能要飞涨了,非常开心。 开心的李白就游览了散花楼,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

诸葛琳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诸葛琳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诸葛琳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诸葛琳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诸葛琳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诸葛琳获得了苏颋的认可,李白心情愉快,又去渝州拜谒了渝州刺史李邕,试图寻求踏入仕途的机会。 李邕,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历任数州刺史,是海内名士,文坛领袖,有真才实学,也心高气傲,天宝六年为李林甫所害。 天性疏狂的李白和清高自负的李邕第一次相遇了。言谈之中,李邕看到这个年轻人恃才傲物,放言高论,把自己比作管仲、诸葛亮,简直比自己还狂傲,顿觉心中不悦,不禁面露冷色。 对这次干谒志在必得的李白遭受了来自李邕的冷落和打击,不服气的李白心中不满,对这位前辈和尊长直呼其名,写了一首《上李邕》来回敬。

诸葛琳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

诸葛琳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诸葛琳世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

诸葛琳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一章 嬴政 王者观影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