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又称姜太公,是中国商朝末年至西周初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百家宗师”。他是西周开国元勋,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并在战后受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
生平与功绩:
早年经历:
姜子牙早年生活坎坷,曾在朝歌屠牛卖饮,后隐居于海滨或渭水之滨,以钓鱼为生。他博闻多智,通晓天文地理,深谙治国安邦之道。
辅佐周室:
周文王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子牙,拜其为师,称“太公望”。姜子牙成为周文王倾商、周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和最高军事统帅,在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
封齐建国:
周武王灭商后,姜子牙因功受封于齐,都于营丘。他推行“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奠定了齐国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晚年与影响:
姜子牙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并得到专征大权。他先后辅佐四代周王,既是军事统帅,又是治国能臣。其著作《太公兵法》《太公金匮》虽已失传,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地位:
百家宗师:
姜子牙被道家尊为始祖,兵家奉为武祖,儒、法、纵横诸家皆追溯其为本家人物,故有“百家宗师”之称。
后世追封:
唐朝统治者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并为其建立武成王庙,使其与孔子并立。
民间传说与文学形象:
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姜子牙的形象被神化,广泛出现在《封神演义》等小说、戏剧和影视创作中。他被描绘为执掌封神榜、打神鞭的神话人物,但其历史原型仍以辅佐周室、建立齐国的功绩为核心。
总结: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其军事韬略、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兵家之祖”和“百家宗师”。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改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南;一说今东平县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人。
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骁勇善战,善用马槊。隋朝末年,加入瓦岗军,担任内军骠骑,兵败投顺王世充。武德初年,归降大唐,跟随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屡立战功,册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继位,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原州都督、蒋王府长史、幽州都督、左屯卫大将军,检校镇军大将军,世袭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图形于凌烟阁。唐太宗驾崩,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迁辅国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出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连破葛逻禄等部,惟因疏忽致使沙钵罗可汗逃遁,班师后被削职。不久起为岐州刺史,年老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获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爱好《左传》,因事亡命涿郡。跟从刘备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刘备夺取徐州后,行下邳太守。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兵败被俘,暂时投靠曹操。参加官渡之战,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得知刘备下落后,前往投奔,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得荆州后,随刘备进驻夏口。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江南诸郡,授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都督荆州诸军事。建安二十年(215年),驱逐孙权所置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王后,拜前将军,围攻樊城,水淹于禁统帅的七军,斩杀敌将庞德,威震华夏。面对名将徐晃的进攻以及孙权的偷袭,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县),同年十二月遇害于临沮。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壮缪侯。关羽善待士兵而轻视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儒家尊为文衡帝君,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盖天古佛,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一般被称为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并于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参预朝政。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于唐中宗、唐睿宗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当朝期间,开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措施;军事上与吐蕃频繁交战,复安西四镇,平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但她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晚年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今已佚。后世有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