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天津卫。
寒风吹得街巷里的糖炒栗子香飘得更远,街旁的小洋楼挂起了红灯笼,窗棂上的“囍”字沾着细碎雪粒,倒添了几分灵动——一对青梅竹马的曲艺搭档,要在满是津味的中式婚礼里,把“台上伙伴”唱成“台下白头”。
苏家老宅的院门口,搭着临时的小舞台,早到的街坊围着看,拉京胡的老艺人调着弦,板胡声里混着“恭喜”的问候。
张云雷打扮得格外俊朗,穿一身藏青缎面长袍,腰间系着绣着“琴瑟和鸣”的红绸带,手里攥着柄乌木折扇。此刻的他,正被伴郎团堵在门口“考活儿”:“想接走棠棠?先给咱来段《报菜名》,得带咱天津卫的味儿!”
他清了清嗓子,张口便是地道味儿:“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还有咱西北角的锅巴菜、耳朵眼炸糕——”逗得围观街坊哄笑……
正厅里,红毡毯从门口铺到“天地桌”前,桌上摆着天津传统的“龙凤喜饼”,瓷盘里盛着“囍字酥”,鎏金烛台上的大红喜烛燃着,烛火映得墙上“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字画愈发鲜亮。苏瑾棠穿着绣金凤凰的红嫁衣,鬓边没插繁复的凤冠,只别了支精致的“鼓穗步摇”——上头坠着小铜铃,走动时叮当作响,像极了唱大鼓时手里的铜板声。她盖着绣“鸳鸯戏荷”的红盖头,坐在铺着红褥子的炕沿上,指尖轻轻划着衣角的绣线,耳尖却悄悄红了——想起小时候在茶楼戏院里,他总是逗她说,“棠棠,以后我给你打副金的”。
“吉时到,拜堂咯!”
司仪洪亮的嗓门震得烛火晃了晃。张云雷牵着苏瑾棠的手,两人踩着红毡毯上前,他悄悄捏了捏她的指尖,低声说“别怕,我在”。
“一拜天地——”
两人并肩躬身,板胡声恰好奏到《喜洋洋》的高潮,街坊的喝彩声混着雪花落地的轻响……
“二拜高堂——”
苏瑾棠微微屈膝,盖头下的眼睛瞥见父母眼角的笑纹,想起小时候学艺时喜欢较真儿,总是哭,是他讲段子逗她开心……
“夫妻对拜——”
红盖头的流苏轻轻扫过张云雷的手背,他看着眼前的红影,突然想起那年两人第一次一齐登台时,她与他对视的盈盈笑意……
原来从那时起,台上的“搭子”,早成了心里的“一辈子”……
傍晚时,雪下得大了些,但心里却是喜洋洋的。这场裹着雪香与曲韵的中式婚礼,把青梅竹马的情谊,唱成了津门冬日里最暖的红囍。
典礼结束后,他拉着她走过院子的每一个角落,看过每一处砖瓦,两人的耳尖在风中泛起好看的浅红,往后余生,他们还有很多风景要一起去看。
苏瑾棠从前极少拍照,今日却也忍不住抬起了镜头,记下了他为她做的一切,记住了他们的每一个瞬间。
那天晚上,在满堂烛火下,两人同时发了一条微博,配了三张图,一张是儿时两人登台的合照,,另一张是身着戏服的两人,还有一张是津门的雪景映着喜庆的红……
至于配文,都只有一句。
她写,『旧巷学曲音尤在,此后山河共徘徊。@小辫儿张云雷』
他对,『老街练腔影仍存,余生风雨共暖温。@唱大鼓的瑾棠-德云鼓曲社』
两人微博一出,热搜炸了锅,讨论铺天盖地。不过,对于两人来说,在这许多年里经历了许多事,他人的言语早已看淡,往后他们的眼中都只有彼此。
红毡覆雪,喜烛摇红,此后台上是知音,台下是良伴,一生顺遂,共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