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在我身上。”
罗衍将右手抵在下巴上,摆出一副沉思的姿势,内心在想:
“这个‘钥匙在我身上’,是警察回答我的问题,重复刚才那位英国人回复我的话。”
“警察说的都是真话,但这并不代表钥匙就在他身上。”
“而根据题意,那个英国人爱说反话,只能说明钥匙不在他的身上。”
“刚才第一次时我问警察钥匙在哪?而后者回复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变相说明钥匙也不在他身上。”
“那么排除这两种可能,那只能是在[幌子]手中了。”
越这么想,罗衍自我感觉良好。
后遂他如释重负般来到第三人面前,嘴角歪斜露出一丝欣然之色,讲道:
“我问你,刚才我问那个警察第三个问题时,他的问答的话是什么?”
[幌子]看了看前者的额头太阳穴处,缓慢地回复道:
“刚才那个警察说钥匙在我身上。”
听此,罗衍再大脑中连续过了几遍这句话,心中大概知晓这[幌子]说的是假话。
那个警察说的是“钥匙在我身上。”
而这第三个人说的是“刚才那个警察说钥匙在我身上。”
接下来这[幌子]说的必定是真话!
罗衍又一次进入思考状态,现在已经锁定钥匙的位置了,那到底该如何拿到这个钥匙呢?接下来要怎么问?还剩下两次问问题的机会。
时间过去了整整十分钟,他冥思苦想倒是有了个自以为不错的问法。前者感觉自己可能有些脑瘫,自己的大脑感觉思维层次太低了。
而后,罗衍再次严肃地审视身前的这个[幌子],语气平稳地问道:
“你下一个问题的回答会是肯定回答吗?”
话音未落,[幌子]面无声色地回道:
“不会。”
——“那你现在说的是假话吗?”
前者刚回答完,罗衍接下来的一个问题瞬间让其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现在的[幌子]只能说具有否定问答的话语,若说其回答是中性,则就是答非所问。
而[幌子]只能言“不在”“不是”等类。
罗衍望着一直沉默不语的[幌子],瞳孔渐渐盯上仅有半身且神似星空的人。
后者见此没有说什么,直到半个小时之后,其判定罗衍通过第二关。
随后,[人]大手一挥,整个监狱场景皆在刹那间消失,转而代之的是原来的那片虚空与宏伟的[乐园]。
接着[人]继续发话:
“第三题:小明的家住居民楼二楼,小明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发病时所看到的是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反的……”
“一天,小明出门去上班,手中提着一袋垃圾,打算将它扔到楼下靠大树的垃圾桶处。”
“他出门时看见一只小鸟飞过自己的身旁”
“他往左走,一直来到楼梯口附近。”
“小明将头探出走廊旁的暗白色围墙,发现楼下的人包括汽车竟然都是倒着行驶的。”
“而后他继续往楼下走,来到一楼小明左拐,向右转头看见一个房间内一个女人正切着猪肉。”
“接着小明继续往前走来到树旁把垃圾丢下,却发现手变得更加沉重了。”
“小明往右走撞到一堆高高的纸箱子,于是他用力要把纸箱子扒开(纸箱子挡住小明上班的去路),未能成功。”
“然后小明只好爬过纸箱子了。”
“小明爬过纸箱子时,他发现自己浑身舒畅,走路的速度变快了。”
“那么,测试者罗衍,你能推出故事的原本情况吗?时间半个小时”
“吾再重复一遍题目……”
……
听完这长篇大论的题目,罗衍蹲坐下来,立马分析并在脑海中演算故事背后。
时间一分一秒的从前者的耳边飞逝,终于大约在二十分钟左右。
罗衍由蹲坐的姿态变为站立,面向那个[人]面不声色地回道:
“根据我的理解,故事原本情况也许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