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定国公府,曾经是极其显贵,现在入眼,偌大的宅院,毫无人气,空旷荒凉。
苏氏祠堂内,入眼的尽是牌位,而最近的一层,摆放正是苏如霜的侄子侄女。
一身紫衣尽显华贵的苏如霜,静静伫立牌位前,水般忧郁的眸子,一动不动的盯着,香炉上青烟袅袅的沉香,陷入了沉思。
暗卫的速度可以,太后轻易地获得了想要的信息,阿青,确实是瑶光的孩子。
苏如霜看到消息时的那一刻,怔愣了几秒,泪珠滑落,却又疯了般的笑。
苏如霜不明白,命运为何如此阴差阳错,多年耗费心力没查到的信息,现在却如此轻易的查到。
苏家自南临建国以来,便是武将世家,每一代的苏家子嗣,浴血杀敌,对帝王忠心耿耿,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把利刃。
但奈何,苏家不知何故,子嗣单薄,到太后苏如霜那一代,也只有苏沐风和苏如霜兄妹两人。
当时的苏家,妹妹入宫为后,兄长承定国公爵位,挂帅领军,得帝王器重,可为一时的风光无限。
苏家家主苏沐风曾先后娶了两位妻子,原配产下长女苏瑶光后,过了六七年,便因病逝世。
为了香火不断,定国公便又娶了继夫人。夫人进门一年后,如苏家主的意愿,产下一男丁。但可惜,苏家家主,于幼儿百日宴上传来死讯,更可怜新妇,还未见夫君几面,便新孀作寡,独自撑起了国公府。
苏瑶光,是苏家家主,定国公,苏沐风之女,以女子之身在战场浴血杀敌,斩敌上万,获封将军。
苏家女将,在南临国,乃至天下也是赫赫有名。凡 南临之敌,提到她,莫不是敬畏之心。
苏瑶光,常年一袭蓝衣,花容月貌,清冷疏离,旁人观之宛若仙神。但其眉心一点朱红,比血还艳,久经沙场,一身杀伐果决之气,如出鞘利剑,敌人望之,若杀神再世。
就这样一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女子,内心柔软,带领的红缨军多是穷苦人家出身,身世凄惨的姑娘。就这样,高傲的将军府千金,低下头,带着这些苦命的女子,于沙场搏命,一刀一剑的杀出了红缨军的威名,为女子杀出了一条出路。
虽然后来红缨军,因为苏家女将的离世而没落,但仍得皇帝器重,遵循皇帝的命令,一分为二,一为红缨军,为招收女军;一为皇室女卫,凤翎卫。
不是人人都是苏家女将,但这一举动给予南临国女子极大的鼓舞。
话说回来,当时的苏将军显赫一时,令人的惊讶的是,苏家女将的伴侣并非是位赫赫战功的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吃百家饭长大的文弱书生。
书生聪慧,及第高中探花后,心怀百姓,感念乡邻的饭食之情,婉拒圣恩留京之意,选择下放从县令做起,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任荆州刺史,掌一州军政。
苏如霜的思绪轮转,忆及当年,她的小侄女携新婚夫婿,入宫拜见。
一对璧人,新婚燕尔,情谊正浓
。两人的相遇也没什么阴谋诡计,反而像话本子似的。女将军领兵剿匪救了落难书生,美救英雄,一见钟情,两心相知,互许终身。
太后观望小侄女新婚夫婿,虽然体弱多病,但为人周到甚是体贴,更重要的是瑶光喜欢。
多年了,苏如霜,仍然记得平时有些冷漠高傲的姑娘,谈及心上人时,那双明亮炽热的眸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如融化的春雪,温暖明媚。
苏瑶光与其伴侣恩爱异常,二人唯有一女,但命运着实不眷顾。
苏瑶光的夫君,天生体弱,可怜未及幼女的百岁宴,便因一场风寒于初春病重离世,惊才艳艳,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苏将军产女后还未出月子,便面临丧夫之痛令人唏嘘。但好在苏瑶光生性豁达坚韧,修养好身子,把幼女留在苏家老宅,便匆匆赴了战场。
苏瑶光纵使心疼幼女,但战场军事吃紧,军营多有不便,咬咬牙,看了女儿的最后一眼,便披甲赴沙场。
本以为还有来日再见,哪知此后是生离死别,阴阳两隔。
在苏瑶光离家半载,便传出来,幼女于老宅失火,葬身火海的消息。
女将军收到信的那一刻,天旋地转,泣不成声,但家国大义在前,敌军压迫,容不得儿女情长,更何况,反复查探确实只是意外。
当时得知此事的太后悲伤之余,派人多次查探,得到也是意外。
在后来,在与崇安国的决战时刻,军队出现奸细,一位副将将作战计划泄密敌军。
临阵交战时,苏将军,与其将领敏锐的发现敌军的不对劲,猜测出现了奸细以致于计划泄露。
为了南临的百姓,为了这场胜利,苏将军,身先士卒,率五千甲兵,深入诱敌,用血肉之躯,为队友争取时机。
南临大军直接破阵,深入敌营,歼敌数万人,俘虏万人左右,逼得崇安国,割让三城,来换回俘虏,止戈求和。
大战虽胜,但是惨胜。
一代巾帼女将苏瑶光,英年早逝,马革裹尸,与其同赴的五千人血流沙场,还有成前上万的英魂,留在了两国的交战之处。
自小丧父丧母的太后,与兄长相依为命,在后来失去了兄长,现在又失去了侄女,苏如霜的心疼的近乎麻木。
她冥冥中预感,她也会将要失去了她的小侄子,苏家主脉要绝后了。
不出所料, 还未过半年,承虞国来势汹汹,为了御敌,还未弱冠的苏家小公子,不顾亲人的阻拦,亲赴战场,苏小公子与他同父异母的长姐的命运一样,与数位逝去的苏家先人一样,为了南临的胜利,魂断沙场,死的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