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长安城内依旧歌舞升平,酒肆茶楼间,丝竹之音不绝于耳。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危机的阴影正悄然逼近。
李逸,本是长安城内一个不起眼的小吏,因偶然机会,在整理公文时发现了安禄山军队调动的异常线索。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傍晚,李逸怀揣着秘密,在朱雀大街上匆匆前行,心中盘算着该如何将此事告知朝廷。
街边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在他耳中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突然,一名神秘黑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黑衣人目光冷峻,低声道:“莫要多管闲事,否则性命不保。”
李逸心中一惊,但自幼饱读诗书的他,心中早有忠义的信念。他挺直脊梁,回应道:“事关国家安危,岂容我退缩。”黑衣人见威胁无果,冷哼一声,消失在人群之中。
李逸望着黑衣人消失的方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被卷入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巨大漩涡,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第二日清晨,李逸早早来到官署。平日里,他总是安静地埋头于公文堆中,今日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的目光不时投向窗外,思索着如何将安禄山军队异动的线索呈递给能够左右局势的朝廷大员。
临近晌午,李逸瞅准时机,向同僚打听朝中哪位官员敢于直言进谏且心系国家安危。同僚们或敷衍回应,或摇头叹息,直到一位年长的同事将他拉到一旁,悄声说道:“若你所言之事千真万确,不妨去试试求见监察御史裴周南,他为人刚正不阿,一直对安禄山的势力有所警惕。”
得到这个消息,李逸如获至宝。他没有丝毫耽搁,径直前往裴周南的府邸。府邸门前,守卫森严,李逸表明来意后,被侍卫挡在门外。他焦急地在门口徘徊,心中暗自祈祷能有机会见到裴大人。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一位管家模样的人走了出来,上下打量李逸一番,问道:“你说有紧急军情要告知我家大人,可有凭证?”李逸连忙从怀中掏出整理好的公文副本,递了过去。管家接过,转身又进了府邸。
又过了许久,李逸终于被请进了内堂。裴周南坐在堂上,神情严肃,手中翻看着李逸提供的公文。看完后,他抬头注视着李逸,目光锐利如鹰,问道:“这些线索,你可确定属实?”李逸挺直身子,坚定地回答:“大人,卑职反复核查,绝无差错。安禄山军队调动频繁,且行动诡秘,恐有谋反之心。”
裴周南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事干系重大,仅凭这些公文,难以让朝廷重臣信服。你还需收集更多证据,尤其是能证明安禄山谋反意图的关键证据。”李逸听后,心中虽感失望,但也明白裴周南所言在理。他恭敬地回答:“大人教诲,卑职铭记于心。卑职定当竭尽全力,搜集证据。”
离开裴府后,李逸深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安禄山随时可能起兵,而他必须在这之前,找到足够的证据,让朝廷采取行动。他决定从安禄山在长安的眼线入手,试图顺藤摸瓜,挖掘出更多秘密。
夜晚,李逸换上一身黑衣,悄悄潜入了一处安禄山势力常出没的酒楼。他凭借着对长安街巷的熟悉,避开了守卫,藏身在酒楼的暗处。酒楼上,一群人正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言语间不时透露出对安禄山的吹捧和对朝廷的不屑。李逸屏住呼吸,仔细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用的信息。
突然,其中一人压低声音说道:“安禄山大人的大军准备得差不多了,只等时机一到,便可挥师长安。”另一个人连忙嘘声制止:“莫要乱说,隔墙有耳。”李逸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找到了关键线索。他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准备回去将这些情报整理成详细的报告,再次呈递给裴周南。
然而,就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身后传来一声大喝:“什么人?”李逸心中暗叫不好,撒腿就跑。一群黑衣人从酒楼中追了出来,朝着他的方向紧追不舍。长安的夜色中,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