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录取通知书,像一枚烫金的航标,稳稳落在林暖和杨阳手中——
清华大学的校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爸爸妈妈乐的合不拢嘴。
林、杨两家父母特意请了假,一起送孩子们来清华大学报到。
四个大人看着眼前这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眼神里满是骄傲与期盼。
六人来到早就计划好的圆明园,入口处,秋色点染着宁静。然而,当他们踏入西洋楼遗址区,气氛陡然变得凝重。
林暖和杨阳站在大水法残存的石柱前,触摸着冰凉粗糙的汉白玉。
这些昔日皇家园林的华丽见证,如今只剩荒草间的碎石。林父开口了,声音低沉:
林父1860年,英法联军把这里称为‘万园之园’的珍宝洗劫一空,然后放火烧了三天三夜。
林父孩子,你们现在看到的,不是天然的废墟,是国耻。
杨阳看着海晏堂遗址前复原的十二生肖兽首介绍牌,想象着它们当年被劫掠飘零海外的命运,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
就在这时,杨阳的手机屏幕亮了,一条新闻推送赫然映入眼帘:
杨阳加沙地带:过去24小时,77人丧生,25万人流离失所。
他把手机递给林暖。
两人看着新闻图片里——曾
经繁华的加沙城,如今满是炸塌的办公楼、冒着黑烟的学校废墟,以及被炸成锯齿状的公寓楼残骸。
无辜的民众拖着行李,推着轮椅,抱着婴儿,沿着满是弹坑的公路向南逃亡。
林暖的心被狠狠揪住了。她下意识地靠近杨阳,声音有些发颤:
林暖杨阳,你看那个孩子……他的眼神……空的。
杨阳沉默地点点头,目光从手机屏幕移向眼前大水法的残柱,声音沉重:
杨阳圆明园……加沙…… 感觉历史在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方式在流血。
两位父亲走了过来,顺着他们的目光,也看到了那条新闻。
杨阳的父亲,杨致远,深吸了一口气,指向远处的残垣:
杨父暖暖,阳阳,你们想过没有?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中国,和今天的加沙一样,充满了无助的呐喊和绝望的哭泣。
林父接着说道,语气凝重:
林父我们研究所里,有些老专家,他们的父辈、祖辈亲身经历过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
林父他们讲过,‘落后就要挨打’,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用血泪总结出的教训。
他继续道,声音里带着痛惜
林父你们看加沙的新闻,当一个国家不够强大,无法守护自己的疆土和主权时,它的百姓就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成了奢望。
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加沙民众,那些在战火中死伤的儿童,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个人的命运,永远和国家紧密相连。
杨父拍了拍两个孩子的肩:
杨父所以,我们四个‘科学狂人’为什么整天泡在实验室?就是希望咱们的国家能再强一点,技术能再领先一步。
杨父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强盛了,才有无数个小家的安宁和温暖。这也是我们支持你们来清华深造最大的期望。
夕阳西下,为废墟镀上一层金色的轮廓。他们离开了圆明园。
回到清华园,漫步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畔。塘中荷叶虽已泛黄,但在夕阳余晖下别有一番坚毅的风骨。
林暖望着眼前的景色,轻声对杨阳说:
林暖同样是水,圆明园的福海见证了毁灭,而清华的荷塘,孕育着《荷塘月色》那样的美,还有一代代人的求索。
林暖水和人一样,在不同的‘家’里,命运天差地别。
杨阳看着林暖被晚风吹起的发丝,眼神坚定:
杨阳嗯。我们在这里学金融、学建筑,未来我们一个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一个为人民建造更坚固、更美好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的‘有国才有家’。
林暖一言为定,我们一起,让今天的每一步奋斗,都成为这个国家未来底气的一部分。
林暖伸出手,眼眸清澈如水。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如同他们从小到大的每一次约定。
但这一次,承诺里装下的,是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沉重的责任。
夜幕降临,清华园里的路灯逐一亮起,荷塘边传来学子们的读书声。
这片土地的伤痕与新生,远方的苦难与眼前的机遇,都在这一刻,融入了两个年轻人家国情怀的起点上。
他们知道,从青梅竹马的“小尾巴”和“专属骑士”,到如今承载着家族与国家期望的清华学子,他们的故事,即将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