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家用AI机器人技术的日渐成熟,“人工智能入户”的任务,正式落在了中建未来集团的肩上。
如今的家务机器人早已细分出清晰品类:
烹饪机器人自带菜谱数据库,从煲汤到烘焙都能精准控温;
清洁机器人能识别木地板、地毯等不同材质,自动切换清洁模式,而它的整理衣物功能,不仅能根据面料分类叠放,还会搭配基础穿搭。
现在ai机器人已能胜任几乎所有家务,但“如何让它们走进住宅”,成了行业待解的难题。
中建未来集团总部的会议室里,一份红色封面的任务书被推到核心团队面前,上面的要求直白且明确:
打造第六代住宅,让AI家务机器人走进家庭,成为家庭能便捷使用的生活工具,让人们从繁重琐碎的家务中彻底解放出来。
这不仅是建造一栋房子,更是要搭建一套“人、机、居”融合的全新生活体系——
从这天起,中建未来的第六代住宅研发,正式启动。
会议室的空调风扫过桌面,红色任务书旁的投影幕布突然亮起,杨阳、刘宇、林暖、马雪的名字和照片被逐一放大——
集团总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房金部杨阳、刘宇和设计部林暖、马雪组成项目领导小组,这个‘第六代住宅’的硬骨头,就交给你们四个了。”
散会后,四人走进项目专门的会议室,刘宇把一叠成本报表拍在桌上:
“上周刚跟机器人厂商谈过,单台烹饪机器人采购价15万,清洁机器人10万。
要是每户配一套,单户成本至少25万,这还没算后期维修保养和能源消耗。
现在二线城市刚需房总价才180万左右,业主根本不可能买账。”
马雪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网上发起的调研数据:
“购买成本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更棘手的是,72%的受访者都在担心‘机器人占地方’——
可要是给机器人留专门空间,就得额外增加房子面积,购房成本不也跟着涨了?房主更难接受了,这简直是恶性循环。
还有个事得明确——AI机器人的维修、日常保养,加上以后的升级换代,到底在哪儿弄?
最好能在住宅区里统一规划个地方,总不能一出问题就返厂,又费时间又麻烦。”
顿了顿,马雪把调研表往桌上推了推,补充道:
“你们看这份数据,现在绝大部分家庭宁愿花钱请钟点工,也不想为了放机器人特意腾空间,更不愿掏那个高价买设备,还有怕维修保养的麻烦等等。”
会议室陷入沉默,激光笔的红点在“放置、维修、补给”三个关键词上晃来晃去。
林暖把户型图铺满整张会议桌,拿起马克笔在上面圈画:
“或许问题不在‘每户配’,而在‘怎么让机器人不占家用空间’,而且便于统一的维修保养。
比如把机器人集中放在地下的某个公共区域,通过电梯对接每户?
它们完全可以像人类一样正常使用电梯,要是能和这些机器人一起坐电梯,想想就很好玩。”
她刚画完一条连接地下空间与住户的线条,马雪就立刻补充:
“对!你的想法太好了!可以在地下建个‘智能生活服务中心’,机器人平时在那充电、维修保养,住户需要时再通过专用电梯派过去,这样既省了业主家里的空间,又能共享设备,摊薄成本。”
林暖接着补充:“没错!而且这个智能生活服务中心还能加个快递区,到时候让机器人直接给每家每户送快递,就更方便了。
刘宇眼睛一亮,立刻掏出计算器:
“要是一栋楼200户,共享20台烹饪机器人、20台清洁机器人,单台设备成本分摊到每户才3万多,再把这笔钱折进房贷分期,每月也就多还百八十块左右,业主应该能接受。”
话音刚落,杨阳突然眼前一亮,顺势点开电脑里的合作厂商资料:
“那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模式!住户不用自己买机器人,而是咱们跟ai家电企业谈‘以租代买’——
让ai家电企业和我们的社区物业直接合作,由他们共同来投资建设智能生活中心,负责AI机器人的租赁、维修、保养、更新。”
他指尖点着屏幕,语气里多了几分笃定:
“这么一来,住户不用一次性掏几万块买设备,每月花几百块租金就能用。
而且设备损耗、维修保养这些麻烦事都不用他们管,接受度肯定高——
AI机器人也才能真正没了门槛,轻松走进每家每户。”
刘宇瞬间来了精神,立刻掏出计算器:
“按这个模式算,如果单户每月租金300块,比请钟点工便宜太多太多了!
我们再把这个优势写进销售方案,还能成为第六代住宅的核心卖点。”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办公室的灯却越开越亮。
林暖在户型图上细化“地下智能生活中心”的分区,马雪标注专用通道的尺寸和停靠楼层,杨阳和刘宇则对着厂商名单梳理合作方案——
四张椅子围在桌前,第六代住宅的核心落地思路,就在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里,慢慢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