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碎梦(碎影)
本书标签: 现代  刑侦 

第三章 一见钟情

碎梦(碎影)

第一次一见钟情是什么时候呢?

  是藏在心中的倒影,是资料之下遮掩的明亮眼眸,还是斑驳树影下的惊鸿一瞥。我想那都是的,这是使我一见钟情的一部分因素。

  因为对她的一见钟情,而让我对爱有了新的认知,当爱跳脱于书中公式,让我清晰地感受到这就是爱时,那种清晰而朦胧的美感再次浮现在心头,是祝福。

  我对我的法证心理学教授林月霜,一见钟情。这是缘,亦是命中最美好的初见,我将永远的珍藏在心中。

  一见钟情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多种理论和解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它们试图解释一见钟情的心理机制:

•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3岁到6岁期间会经历恋母情结(男孩)或恋父情结(女孩),这些情结会影响他们成年后对异性的选择。一见钟情可能是由于遇到的对象与个体潜意识中的父母形象相吻合。

• 荣格的原型理论:

• 荣格提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原始的异性模型,称为阿妮玛(男性心中的女性形象)和阿妮姆斯(女性心中的男性形象)。当现实中的异性与这些原型相匹配时,就可能产生一见钟情。

• 认知图式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理想的伴侣模型,称为“爱之图”。这个模型受到早期家庭环境和后来生活经历的影响。当遇到与这个模型相匹配的人时,就可能产生一见钟情。

• 社会认知理论:

• 根据这种理论,一见钟情是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晕轮效应则可能导致人们对某个特征的正面评价扩散到其他品质上。

• 生理反应:

• 当遇到吸引自己的对象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等,这些反应与荷尔蒙的释放有关,如多巴胺和催产素,它们在一见钟情时起到关键作用。

• 匹配假设:

• 人们在潜意识中寻找与自己相似或符合期望的人,这种心理偏好可能导致瞬间的吸引。

• 社会文化背景:

• 不同的文化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这也可能影响一见钟情的发生和持续。

一见钟情虽然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但它与深层的爱情关系是有区别的。一些研究表明,一见钟情所提供的强烈情感强度可能促使双方更愿意花时间相处,为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打下基础。然而,一见钟情并不总是能转化为持久的爱情,许多因素如价值观、共同兴趣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这种转变的可能性。

  而这些一见钟情的理论知识,我早已熟知,将这些烂熟于心。但当真正的体会到时,又是另一番心情。

  我钟意你,林月霜。

上一章 第二章 惊鸿一瞥 碎梦(碎影)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追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