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持续关注中,杜诗韵带领团队全力投入磁悬浮飞碟的优化升级。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续航和安全保障成了亟待攻克的难题。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技术参数发愁。负责动力系统的小赵率先发言:“杜总师,现有的能量供应体系难以支撑飞碟长时间远距离飞行。按照目前的能耗计算,续航里程远达不到商业应用的要求。”
杜诗韵微微点头,手指轻敲桌面思考着:“我们试试引入最新的量子储能技术,它的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高很多,或许能有效增加续航。”说罢,她转头看向负责安全系统的老张,“老张,安全方面目前进展如何?”
老张一脸严肃:“我们在防撞和故障预警系统上做了不少改进,但在极端天气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系统的稳定性还是欠佳,可能会影响飞行安全。”
杜诗韵皱起眉头,“看来得重新设计电磁屏蔽方案,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让安全系统能自适应不同环境。”
会后,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着手研究量子储能技术的应用,另一路全力改进电磁屏蔽和安全算法。实验室里灯火通明,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
负责量子储能的小组在实验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量子储能装置与飞碟动力系统的兼容性极差,多次尝试连接后,都会引发能量波动,甚至导致短暂停机。“这可怎么办,再这样下去,项目进度要被严重耽误了。”小组成员小李焦急地说道。
杜诗韵赶到实验室,仔细检查实验数据后,提出改变连接方式的建议:“我们把连接端口的能量转换模块重新设计,按照量子储能的输出特性来匹配,或许能解决波动问题。”
大家依计而行,经过反复调试,终于成功实现了稳定连接,能量波动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安全系统小组也在紧张攻关。他们不断调整电磁屏蔽材料和结构,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让安全系统能快速识别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经过数周的努力,量子储能技术成功应用,飞碟续航里程提升了两倍;安全系统在模拟极端环境测试中也表现出色,稳定性大幅增强。杜诗韵和团队成功跨越了新的技术难关,向着磁悬浮飞碟的全面商业化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