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好。
见字如面,展信舒颜。这是一封,随笔信。
故事的结尾,是江渡死在了十六岁那年的春,而魏清越病入膏肓却拒绝医治。她偏偏死在了他最爱她的那一年。
十六岁,多少人的风华正茂,多少人的意气风发。彼时少年理应乘风破浪,踏破万程迢迢山水,揽尽九天皓月星辰,于绿叶葱葱、山花烂漫之际,如鹏似凤,傲然高飞。
原谅我的文笔太过工于华丽词藻,写不出朴素质雅如江渡的随记,我太爱她的名字、性格、过往甚至结局。我无数次共情她,同情又悲悯她的死,却庆幸她那潦草但果决的了结。她固然不幸,但死亡是她最终也是必然的归宿。
江渡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
魏清越说:我比你们大人简单。世人皆冷漠,看着江渡在他们的眼前即将被殴打致死却无动于衷;他恨这世道,为什么,又凭什么,两个孤独的人多么不容易遇见到一起,却还要不停遭到这些劫难。
命运没有放过他们。
那年,他为她付出了一个脾脏与三根肋骨的代价。他不知道能做什么了,这是他能做的最多的事了。
他近乎为此付出半条生命。
江渡无疑是他的劫,是劫而不是他的难。
他为她献出半条生命,余生则为她付尽灵魂。幻想是他与她相见的唯一方式,他不能断了这个念想。
那晚我哭了,沉郁很久说不出话。
我深刻理解江渡,我本也是如江渡一般的女子,我们的性格灵魂如此地相似,我们同样悲情。
凄婉如林黛玉,深情似贾宝玉,他们的结局多么恰巧也是一死一疯。
我常会小确幸,但更多是忧郁。
一旦落笔,我便情不自禁会往悲伤的往事里钻,我没理由迫切渴望这样苍白雀跃的文字,能记录下我的苦痛。一如江渡,提笔就是雨,是树,是悲情是苦涩,更是那一声说不出的暗恋。
从捉刀客,到知名不具。
读罢泪尽,猛然回神,我听到窗外仍旧在下淅沥的雨。
魏清越说十二年来一直在下雨。
一直在下雨。
我的信要写完了,缺憾太多我实在不知如何填补。
告诉你,落笔时,窗外依旧是雨天。
这一次,是江渡见不到的春雨,也是魏清越泪眼婆娑的春雨。他们都见不到春天了。
江渡见惯了十多年来的夏秋冬,但十六岁的春,终归只有我们为她见了;魏清越能见到后来每一年的春夏秋冬,可是他记忆里的春却非春,而只剩了亘古唯雨的三季。
这年,我十六岁,读到了死在十六岁的江渡。
我愕然,因为春天未到,只是雨色潇潇,比春先到;而江渡,正是死在了这样的一个时候,在她十六岁的那个春尚未被她看见的那个时候。
语毕笔停,风止雨罢,月色又明朗起来,但落花千千,独不见故人。
见春天,不见故人。
祝好。
看了见春天好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