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玉性转,救赎澹台烬的故事。
若是神女换了人,一切是否会有不同?
引:
天行者,常以大道五十居之。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人循其一。
昔者,伏羲氏筑八卦,女娲以泥捏之,赐名曰人。
人族有灵,繁衍难休。然凡夫弱,女娲令12神护之,由是万灵皆生,神仙妖鬼,六道俱全也。
灵聚成界。三千界种,又各其规,不相扰之。
非天地大劫,不可破其规也。
前因不在,则后世不存,乃道之也。
————《杂文录》
帝讳曰辰,字润玉。
于宣文23年婚日,奉天登位,改元昭明,史称昭明帝。
昭明二年,帝征魔界,胜,天下一统。
昭明43年,复旧疾,偿思梦也。
昭明54年,始修太上道。
昭明100年,悟三千界事。
传曰,昭明120年10月15日夜,帝悟道而去,证太上道法。
————《昭明本纪.总卷》
第一章:机缘
九重天,殿中,青绿纱帐飘摇,围了个密不透风,烛光明灭,万籁俱寂。
天帝陛下便在其中安歇。
少顷,他得一梦。
梦里五彩光华,然而却不安乐,全是蒙蒙迷雾。
天地陛下不知行进了多久,才瞥见一点光。
他只往光影处寻去,此处虽为星河之景,却全不见繁华,只是一片惨淡,光影尚不明确。
那明与暗的交界,似有身影落在其中,影影绰绰的瞧不分明。
他近前细看去,是个瘦弱人影,浑身打着颤,跪在冰雪中。
那人像是冷到了极处,低垂着眉目,他瞧不清其面容,更触不得他,只能生生瞧着他在冰雪中消亡。
于是四周不见了光,只余下一片苍茫的暮色。
“魔神现世了…”
在喧嚣与恐惧中,天帝陛下听见他们这样唤他。
可是,他冷眼瞧着,那分明是个凡夫——一个身不由己被折磨至死的瘦弱少年。
苍茫的星河中不知谁悠悠一叹:“你生了怜悯…”
那语气十分笃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
被点中了心思的昭明帝,依旧从容自得,默默开口:“众生疾苦,见之生怜,乃人之常情。”
那人便又问道:“你既生了怜悯,可愿救他一救?”
天帝依旧从容,眼中怜悯未散,却一口回绝:“众生皆苦,且因果有数,神明不可擅自插手。”
那人似乎早有预料,仍是不疾不徐的言语着,像山间的雪,或是林间的风。不为世俗所扰,凡人所困。
“他非众生,因果缠身,便注定寂灭,且一饮一啄,皆有其因,你若不往,他这一生便是有因而无果,只怕……”
立在一旁的润玉眉头一皱,又往那瘦弱身躯处一瞧,便觉有股火气缠身,也顾不得来人是谁,言语不乏冒犯:
“他即便出身不详,也分明凡夫一个。既是肉骨凡胎,又怎会算不得众生,天道至公,何以如此残忍,竟不将其入众生之列?”
那人被如此质问,竟也不恼,反倒仍旧至公至明:“天机不可漏,你与他尚有因果,既有如此不平,何不亲往一世,昭明你,不是向来不肯认命么?”那话音顿了顿,继续道“若能救他一命,也算是你的功德。待诸事了去,天道至公,偿你沉浮由衷。”
此话一出,天帝倒是沉默了,他往那光影处一望,却早已找不见方才的少年。只有红发魔纹,邪气肆意的魔神。
又想起天道所说因果,心下一定,便有了决断:“那么一言为定。”
天道点头,往那正散去的星光处望了一眼,罕见的叹息一声“澹台烬,愿你这一世顺遂安稳。”
天帝听得此语,用默默记下名字,朝那处望了一眼,便离去了。
再睁眼时,早已换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