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研项目的推进,难题接踵而至。企业对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交互性要求极高,林宇在算法优化时,陷入了局部最优解的困境,无论怎么调整参数,都无法显著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这让他压力倍增,连续几天熬夜加班,眼睛布满血丝。苏然那边,数学建模在实际数据拟合中出现偏差,模型预测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每一次重新计算和修正都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尽头。
分享会的筹备也不顺利,部分同学对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兴致缺缺,互动环节参与度低,这让林宇和苏然意识到,必须调整分享方式。两人陷入了焦虑,努力却看不到成果,付出似乎没有回报。
一天傍晚,林宇独自在操场散步,思考着算法问题,脑海中突然闪过国际交流时一位学者提到的创新思路。他立刻跑回实验室,尝试将新思路融入算法,经过多次尝试,算法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系统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苏然也在和团队成员的反复讨论中,找到了数学建模偏差的根源,通过引入新的变量和优化模型结构,成功解决了问题。在分享会上,他们改变策略,用趣味故事和生活实例包装专业知识,还增加了更多趣味小实验,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分享会大获成功。
这次经历让林宇和苏然明白,困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要不放弃,勇于尝试新方法,终能突破困境,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