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青山环抱、绿水潺潺的清平村,苏妙龄就像春日里最鲜嫩的新芽,在乡下的土地上肆意生长。她模样娇俏,眼眸灵动得好似藏着一汪清泉,笑起来还有两个甜甜的酒窝,让人瞧着就心生欢喜。虽是农家女,却有着一颗聪慧无比的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望,满脑子都是新奇的点子。
苏妙龄家中有个嗜赌如命的爹爹,把家里败得一贫如洗,还常常对她和娘亲拳脚相加。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无数次看着爹爹醉醺醺地回家,伸手索要钱财,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是摔碗砸盆,对她们母女非打即骂。娘亲总是默默流泪,将她紧紧护在身后,那瘦弱的身躯在爹爹的暴行下瑟瑟发抖,却从未让她受到真正的伤害。
“妙龄,别怕,有娘在。”娘亲颤抖的声音在每一次暴风雨般的打骂后,温柔地安抚着她惊恐的心。苏妙龄总是含着泪点头,小小的拳头攥得紧紧的,在心底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保护娘亲,带她离开这个可怕的家。
日子在这样的恐惧与期盼中一天天过去,苏妙龄也慢慢长大。她不仅出落得亭亭玉立,还学会了许多农家女必备的技能,织布、刺绣、耕种,无一不精。尤其是刺绣,她仿佛天生就有这方面的天赋,手中的针线在布面上穿梭自如,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引得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纷纷夸赞。
“妙龄这丫头,绣的东西就是好看,以后肯定能凭这手艺过上好日子。”村里的王大娘每次看到苏妙龄的绣品,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苏妙龄总是红着脸,笑着回应:“大娘,您过奖了,我也就是瞎绣着玩。”可她心里清楚,这刺绣说不定真的能成为她改变命运的希望。
在她十六岁那年,爹爹的赌瘾愈发严重,家里能卖的东西都被他卖光了,还欠了一屁股赌债。这天,爹爹满脸阴云地回到家,看着苏妙龄和娘亲,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苏妙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她下意识地拉住娘亲的手,警惕地看着爹爹。
“我把你卖给村头的老光棍了,明天他就来接人,拿了钱我就能把赌债还上了。”爹爹冷冷地开口,声音里没有一丝感情。苏妙龄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她紧紧握着娘亲的手,泪湿眼眶,却咬着牙说:“娘,别怕,我不会让这事儿成的,咱们一定能想出办法。”
娘亲哭得泣不成声,“妙龄,都是娘没用,护不住你啊。”苏妙龄抱着娘亲,轻轻拍着她的背,“娘,不怪您,这不是您的错。”
第二日,苏妙龄起了个大早,揣着家里仅有的几文钱,去了镇上的集市。她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看着周围琳琅满目的商品,心中却满是焦虑。突然,她瞧见集市上的绣品虽多,可花样都十分陈旧,没有一点新意。她心思一转,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
她来到布庄,用那几文钱买了些颜色鲜艳的丝线和素布,又向老板讨教了一些关于新型绣线的知识。老板见她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便热心地给她介绍了几种从外地运来的特殊丝线,这些丝线不仅颜色亮丽,而且质地柔软,绣出的图案更加立体生动。苏妙龄听后,眼睛一亮,虽然这些丝线价格不菲,但她相信,只要能绣出好作品,一切都是值得的。她咬咬牙,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小卷。
回到家后,她便闭门不出,坐在窗前,开始构思绣品的图案。她想起了村外那片美丽的桃花林,每到春天,桃花盛开,漫山遍野一片粉红,美不胜收。她决定以桃花林为灵感,绣一幅春日桃花图。
她拿起针线,小心翼翼地在布面上穿梭,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希望。她仔细地描绘着桃花的形状,用不同深浅的粉色丝线绣出花瓣的层次感,再用绿色的丝线勾勒出枝叶,仿佛要把整个春天都绣进这一方布中。
就这样,苏妙龄不吃不喝,整整绣了两天两夜。当她终于完成这幅绣品时,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将绣品展开,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日桃花图展现在眼前,那盛开的桃花仿佛散发着淡淡的芬芳,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苏妙龄带着绣品再次来到集市,她找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将绣品挂了起来。不一会儿,她的绣品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人们纷纷围拢过来,对她的绣品赞不绝口。
“这姑娘的手艺可真是绝了,我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绣得这么好的。”一位大爷由衷地赞叹道。
“是啊,这桃花就跟真的一样,我都想买回去挂在屋里,看着心里都舒坦。”一位大妈附和着。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位衣着华丽的夫人在丫鬟的陪同下走了过来。她一眼就相中了苏妙龄绣的桃花图,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
“姑娘,你这绣品卖吗?”夫人问道。
苏妙龄连忙点头,“卖的,夫人。”
“你开个价吧。”夫人说道。
苏妙龄心中一阵紧张,她不知道该要多少钱才合适。想了想,她鼓起勇气说:“夫人,您看着给吧,只要能让我和娘亲过上好日子就行。”
夫人微微一笑,“看你这姑娘实诚,我也不跟你还价了,这绣品我出十两银子买下。”
苏妙龄一听,差点高兴得跳起来。十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巨款啊!她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向夫人行了个礼,“多谢夫人,多谢夫人。”
夫人付了钱,拿着绣品满意地离开了。苏妙龄紧紧握着那十两银子,心中满是欢喜,她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有了这笔钱,苏妙龄不仅替爹爹还了一部分赌债,让老光棍暂时不敢再来纠缠,还和娘亲商量着开了一家小小的绣坊。绣坊就开在自家院子里,虽然地方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绣坊刚开业时,生意冷清,几乎没有顾客上门。苏妙龄没有气馁,她每天早早地起床,坐在绣坊里,精心绣制各种绣品。她还亲自站在门口招揽顾客,向路过的行人介绍自己绣坊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