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的夏日清晨,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本应是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然而,早起钓鱼的老人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他惊恐的叫声引来了众人的围观——一具尸体漂浮在河边。警方接到报警后,北江分局刑侦队队长杜城迅速带领队员们赶赴现场。
杜城表情凝重,他一边下车一边观察着周边环境,这条河连接着城市的多个区域,人员往来复杂,给案件侦破增加了难度。画像师沈翊紧跟其后,目光敏锐地扫视着河岸,试图捕捉到与案件有关的蛛丝马迹。蒋峰扛着沉重的勘查设备,脚步匆匆,深知现场勘查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计算机高手李晗抱着专业设备,已经在思考如何从监控等数据中寻找线索。法医何溶月提着工具箱,神色冷静,准备对尸体进行专业检验。
何溶月率先走到尸体旁,戴上手套开始初步检查。尸体已经高度肿胀,面容难以辨认,初步判断为男性。“死亡时间大概在3到5天前,具体还需要进一步解剖确定。尸体有明显的外伤,头部有钝器伤,颈部有勒痕,初步推测是被人杀害后抛尸至此。”何溶月向杜城汇报。
杜城点点头,开始分配任务:“蒋峰,对河岸周边进行细致勘查,寻找脚印、血迹、可疑物品等一切线索;李晗,尽快调取河边及周边道路、桥梁的监控录像,查看近一周内有无可疑人员和车辆;沈翊,根据尸体特征和现场情况,尝试勾勒出死者生前大致面貌以及可能的遇害场景;我去和报案人及周边群众了解情况。何溶月,尽快将尸体带回解剖室进行详细检验。”
蒋峰在河岸上一寸一寸地搜索,由于近日降雨,地面泥泞,脚印杂乱,分辨起来极为困难。但他没有放弃,趴在地上仔细比对,终于在一处草丛边发现了几个较深的脚印,似乎是有人拖拽重物留下的。他小心翼翼地对脚印进行石膏铸模,希望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李晗回到警局,迅速投入到监控视频的筛查工作中。河边的监控设备有限,且部分画面因天气原因模糊不清。她只能扩大范围,调取周边多条道路的监控。连续数小时盯着屏幕,眼睛酸涩难忍,但她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在距离抛尸地点五公里外的一个路口监控中,发现一辆黑色轿车在案发当晚行驶轨迹异常,该车在河边附近停留了约二十分钟后匆匆离开。李晗迅速对车牌进行查询,发现车牌是假的,但她没有气馁,继续通过车辆特征在其他监控中追踪。
沈翊则根据尸体的面部骨骼结构,开始绘制死者生前画像。由于尸体肿胀变形,这一过程困难重重。他不断调整线条,结合何溶月提供的伤口位置和受力方向,在脑海中构建着可能的遇害场景。经过反复修改,一幅大致的画像逐渐成型。
与此同时,杜城在与群众的交流中收获甚少,大家都表示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但杜城没有灰心,他沿着河岸继续走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何溶月在解剖室里紧张地工作着。她仔细检查尸体的每一处伤口,从伤口的形状、深度判断凶器的类型。在死者的指甲缝里,她发现了一些纤维物质,很可能是与凶手搏斗时留下的。她将这些纤维小心地收集起来,送去进行成分分析。
综合目前的线索,死者身份不明,凶手手段残忍且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案件陷入了僵局,但北江分局的成员们没有放弃,他们深知每一个细微的线索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一场与凶手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