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且将目光回溯到张三丰在终南山的静修时光。终南山,这座充满着神秘与宁静的山林,仿若一处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张三丰隐居于此,一心沉浸在对武学与道的追求之中。为了方便自己研究拳法,同时免受外界的打扰,他仿照崆峒派的做法,在药王庙后面精心搭建了一间简陋却温馨的屋子。随后,他又仔仔细细地平整了一小块园坝出来。
这园坝虽不算大,却成了张三丰习练太极拳的绝佳之地。所谓“拳打卧牛之地”,张三丰所演练的太极拳本就是贴身近战的功夫,所需的空间自然不大。而坝中间有棵松树,这棵松树宛如一位沉默的伙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张三丰特意将它留下,它正好成了张三丰假想中的敌人,供他试手。每次演练太极拳,张三丰仿佛都与这棵松树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在一招一式中探寻着太极拳的真谛。
然而,这份宁静的修炼生活却被柴巧儿偶尔的打扰打破了。柴巧儿,这位心系儿子的母亲,常常喜欢来看望儿子。她的到来,虽满含着浓浓的母爱,但却让张三丰有些无奈。每次柴巧儿来,都会打断张三丰的修炼节奏。张三丰忍不住埋怨了她两回。柴巧儿嘴里答应着“不了!不了!”,可一转身就忍不住嘟囔着:“还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哟!”随后,她便去找林正英吐槽,满心委屈地诉说都怪自己,在儿子小的时候陪伴得太少,以至于如今儿子长大了都不爱搭理自己了。
林正英看着变得婆婆妈妈的柴巧儿,觉得既有趣又可爱,便故作冷声,略带讥讽地说道:“你还慌着跟他找媳妇儿呢!俗话说得好——有了媳妇儿忘了娘!我怕你就更完了!”巧儿一时没反应过来,竟有些愣愣地问道:“师父,那咋整?”林正英看着柴巧儿那副模样,实在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柴巧儿这才意识到自己又上了师父的当,但她也学聪明了,故作镇定,不再埋怨师父,继续说道:“有媳妇儿了才好了呢!我就叫他媳妇儿来陪我,还怕他不来看为娘的?你说,是吧?师父!”林正英见她这稍显得意的样子,忍不住夸道:“看不出来巧儿也长心眼了呢!那倒底是他娶媳妇儿还是你娶媳妇儿啊?”柴巧儿一时没明白过来,反问道:“不都一样吗?”林正英笑道:“人家娶媳妇儿就是要一起过的。你倒好,非要媳妇儿陪你,他们还怎么一起过日子?”柴巧儿诧异地望着林正英问道:“我替他暂时保管下可不可以?该他们去过的时候再发放给他!”这话把林正英逗得更乐了,笑得直摇头道:“你以为那媳妇儿是玩具么?该玩儿了才发放下去!”这下,柴巧儿闹了个满脸通红,嘟起嘴说道:“师父,你又老不正经了哈!”或许真的是年龄大了,也或许是因为听到了张三丰带回来飞绥子的消息,林正英渐渐没了逗柴巧儿的兴致,挥挥手像驱赶蚊虫一样对柴巧儿说道:“去!去!去!你自个回去梦你那儿媳妇儿去!我要修炼了!”
再看张三丰,他在太极拳的研究上进展飞速。凭借着原本就有的思路及诀窍,完善一套拳法对他来说并非难事。他善于博采众长,把一些其他拳法的招式略作修改,然后巧妙地融入太极拳之中。比如,白鹤掠翅就由虎鹤双形拳中的招式演化而来;如封似闭直接来源于排云掌。此外,还有许多拿捏对手的“小动作”其实是来源于龙爪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套三十六式太极拳已基本成形。不过,每招每式的攻防细节及精髓之处尚需仔细琢磨。张三丰心中清楚,这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改进,他计划着哪天再去找云离子一起对练,在实战中进一步完善这套拳法。
当然,柏木桩那些功夫张三丰依旧没有荒废,他深知这些功夫是根基,对他的整体武学造诣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柏木桩功夫,还有两项功夫他得靠继续练拳来加强。一是发寸劲。张三丰特意做了一个木马,模仿在少林寺里练乔手的方式来练习。他主要想突破在局促空间中动作不好放开的情况下,如何爆发寸劲的难题。而打木马这项发明,恰好正合乎这一要求。另一项就是要将太极拳中流转的道韵练得尽量圆转自如。张三丰知道,这需要长期坚持习练太极拳。不过,他天冲着那棵大松树抱了一下,却突发灵光,心想若能弄个大大的球来抱着练这道韵流转,该算是专项修炼了。这一想法催生了“太极球”这种别致的练功方法。
张三丰抱着这个想法,兴致勃勃地去找林正英,说想找石匠凿个石球来好练功。林正英听后,笑笑说到:“这还不简单!”说罢,便带着张三丰来到后山一砣大石头前,问张三丰要多大个石球。张三丰用手比了比大小。只见林正英在石前站定姿势,手中的拂尘对着那石头一阵乱扫。但见石屑四处乱飞,不一会儿,一个大石球就神奇地呈现在了张三丰面前。
张三丰原本以为林正英只是来找制作石球的原材料而已,没想到林正英居然如此厉害,三下五除二地就用玄气外放把事搞定了!这大大出乎张三丰的意料,他怎么也没想到师姥姥的功夫竟然如此强大,完全不比那王重阳弱呢。
林正英看着满眼惊羡的张三丰,笑着安慰道:“这也没啥子了不得的。等你达到那境界了,也会轻易就办到了!”
张三丰肯定地点了点头。他如今自然是知道这些的,自己所习练的全真玄气功也长进得挺快,已能于体内形成气旋。只是这更促进了他更加努力修炼的决心而已。
待张三丰收了石球走后,林正英才仰天小声自语道:“不知你可已突破?”原来,林正英一直把对飞绥子无尽的思念化作动力来练那无相神功,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了飞绥子的前面去了。
自此,张三丰就经常抱着那个石球,玩得溜溜地旋转。刚开始的时候,练的时间稍长,就会发觉手臂腰杆都会酸软。但随着时日推移,他竟不自觉地在练太极球时运转起气功来。随着周身真气的流转,他竟然不知疲劳起来。同样,那真气流转也随着练这太极球更加顺畅自然起来。二者简直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啊!
张三丰发现这一作用后,自然高兴得很,练那太极球就练得更勤了。同时,他也把这心得运用于练太极拳上,却发现虽然也有效果,但那效果比练太极球却差了太远。这却令他有些不解了。
直到了多年后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他这阶段练拳时心没足够静下来。总假想着在与一个对手开打着,运功方面就总是发力输出,而少了舒缓回收,互补互益的效果自然就不咋的了。说来呢也还是练得不够精纯,没达到那个境界。多年后,就是傍人看他打趟拳,也能感受到那种快慢由心,收放自如,飘然欲仙的感觉,简直是一种极佳的享受。只是那时已极少有人能见他出手了!那时他自然是无时无刻不在修炼着气功的,达到了如云离子所说无相神功那种睡觉时都在炼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