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原创短篇小说 > 短篇小说合集——
本书标签: 原创短篇 

半壶纱影

短篇小说合集——

半壶纱影

暮春的雨总带着三分缠绵,打湿了灵隐寺的青石板路。妙音提着竹篮走过回廊时,檐角的铜铃正随着风势轻响,恍惚间竟与记忆里那串玉磬声重叠。她低头看了看篮中刚采的雨前龙井,茶芽上还沾着晶莹的水珠,像极了那年沈砚之临别时,落在她素色僧袍上的泪。

一、初遇如茶烟

妙音尚未剃度时,还是江南织造府的小姐林婉。十五岁那年随母亲来灵隐寺还愿,恰逢沈砚之在此写生。他穿着月白长衫立在大雄宝殿前,手中狼毫正勾勒飞檐上的瑞兽,风卷起他袖口的流云纹,与远处的烟霞相映成趣。

“这檐角的弧度,该再添三分傲气才是。”林婉抱着经卷走过,忍不住轻声点评。沈砚之回头时,她看见他眼底盛着整个西湖的水光,“姑娘看得懂画?”

那日后,沈砚之总借故来寺中。有时是送来新得的徽墨,有时是带来龙井村的新茶。他们常在藏经阁后的茶寮相对而坐,他画她研墨的侧影,她听他讲长安的繁华。沈砚之的指尖总带着松烟墨的清苦,碰过她递去的茶盏时,两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红了脸。

“待我考取功名,便来求娶林小姐。”七夕那天,他将一枚雕着并蒂莲的玉佩塞进她手心,玉的温度烫得她心跳如鼓。林婉望着他策马远去的背影,将玉佩藏进贴身处,那里还放着她偷偷绣了半幅的鸳鸯帕。

二、红尘如翻涌

沈砚之走后,江南的雨下了整整三个月。林婉每日数着藏经阁的经卷,把对他的思念都织进了帕子的针脚里。直到深秋,一封来自长安的家书打破了平静——沈砚之高中探花,却被指婚给了丞相千金。

“婉妹亲启:长安路远,红尘羁绊,前约作罢。望君珍重,勿念。”短短二十一字,墨迹却洇透了信纸。林婉把那枚玉佩紧紧攥在掌心,直到指节泛白,玉上的并蒂莲硌得掌心生疼。

那年冬天,织造府遭人诬陷,父亲被革职下狱。母亲一病不起,偌大的府邸顷刻间分崩离析。林婉变卖了所有首饰,却只够换来父亲的一纸流放文书。风雪夜,她跪在灵隐寺山门外,求住持收留。

“放下尘缘,方可入我佛门。”老住持递来一袭灰袍,“法号妙音,你可愿意?”林婉望着山门内缭绕的香烟,想起沈砚之曾说她的名字像佛前的清磬,终究点了点头。剃度那日,她把鸳鸯帕和玉佩一同埋在了茶寮后的梅树下。

三、重逢似旧梦

五年后的清明,妙音正在禅房整理经书,小沙弥来报,说有位沈姓施主求见。她握着经书的手指猛地收紧,泛黄的纸页在掌心折出深深的痕。

沈砚之就站在当年他们初遇的大雄宝殿前,只是鬓角多了几缕银丝。他已官至吏部侍郎,锦袍玉带,却掩不住眉宇间的落寞。“妙音师父,”他声音沙哑,“可否讨一杯茶?”

茶寮里的陈设与当年无异,只是换了新的茶炉。妙音煮茶的动作行云流水,茶汤注入粗陶盏时,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两人的眉眼。“听说……令尊已平反归乡。”沈砚之搅动着茶盏里的茶叶,“我已派人送去薄礼。”

“施主有心了。”妙音垂着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出家人不问俗事。”

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个锦盒,里面是半块碎裂的玉佩,正是当年那枚并蒂莲的另一半。“当年我拒婚不成,被丞相软禁三月。这玉佩是我唯一能送出的消息,本想让你等我……”

妙音的茶盏轻轻一颤,茶汤溅在手背上,烫得她指尖蜷缩。原来那年冬天,他曾乔装成僧人来江南,却只看到织造府的残垣断壁。他在灵隐寺外守了三日,终究没能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四、茶尽人离散

雨又开始下了,敲打着茶寮的竹窗,像极了那年深秋的雨声。沈砚之望着妙音腕间的念珠,忽然笑道:“还记得你说,最好的茶要配最懂的人。”

妙音起身去取茶罐,转身时却撞见他伸来的手。那只曾握过画笔的手,如今布满薄茧,快要触到她衣袖时,却又猛地缩回。“贫僧该回禅房了。”她低头行了一礼,快步走出茶寮。

沈砚之在茶寮坐了很久,直到茶盏里的最后一缕热气消散。他将那半块玉佩放在桌上,与妙音遗落的半片茶饼并在一起,像极了两个残缺的月亮。

三日后,妙音在整理茶寮时,发现了那半块玉佩。窗外的梅树抽出新枝,她忽然想起沈砚之曾说,等到来年梅开,就带她去看长安的雪。她把玉佩重新埋回梅树下,这次却在旁边放了半壶新沏的龙井。

寺外传来车马声,妙音知道,沈砚之终究是要回长安的。她站在藏经阁的窗前,看着那队车马消失在山路尽头,手中的念珠刚好转过一百零八颗。

暮鼓响起时,妙音翻开沈砚之留下的画轴。画中是灵隐寺的茶寮,一个灰衣僧人正临窗煮茶,檐下的铜铃旁题着一行小字:“半壶青茗半壶纱,一念放下,一念牵挂。”

雨停了,天边升起淡淡的月。妙音将画轴收起,转身走向佛堂。案上的香炉里,檀香正袅袅升起,像极了那年夏天,沈砚之指尖缠绕的茶烟。

上一章 长安忆梦 短篇小说合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缥缃醉梦:墨香染就的情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