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越探查,内心便越发震撼。他未曾料到,这个黑暗深渊洪荒世界竟如此强大。虽然深渊洪荒世界的最强者尚不足以与洪荒世界比肩——毕竟洪荒世界的巅峰强者为伏羲与女娲,二者已臻至混沌境界,而后土与鸿钧罗睺三位天道境界的强者次之。然而,洪荒世界也有不及深渊洪荒之处,那便是修士性情更为残忍,战意更加疯狂,毕竟他们修习魔道,行事只以力量为尊。更为棘手的是,深渊洪荒世界的混元大罗金仙数量竟略胜于洪荒世界。确实,洪荒世界的混元大罗金仙寥寥无几,除了天道六圣、地道三圣以及人道两位圣人外,其他堪称混元大罗金仙的存在屈指可数:三族族长、太一、帝江,以及那位早已声名显赫的杨眉大仙。随着洪荒世界逐渐变得更强,杨眉也终于选择回归此界。而天道本身亦有了变化。因众生意志的影响,天道不再执拗于通过量劫削弱世界等级,而是主动配合众生去融合其他世界,甚至对地道和人道的压制也大幅减轻。毕竟如今的洪荒世界已变得太过庞大,单凭一道之力实在难以全面掌控。若天地人三道能够和谐平衡发展,无疑将为洪荒世界开辟更为繁荣的未来。而这一切改变,只是开始。
在洪荒的发展进程中,总有人逆流而行,为这浩瀚天地拖上沉重的枷锁。天道虽已悄然抹去了昔日掌控洪荒的计划,但作为天道代言人的鸿钧却依旧固执己见,试图将洪荒拉回那所谓的“正轨”。然而,他的种种插手却显得格外不合时宜。尤其是他对巫妖二族的挑拨离间,更是险些引发了滔天波澜。若非两族的目光早已投向混沌之外的新世界,寻找更为广阔的未来,恐怕在鸿钧的手段下,两大种族早已陷入不可挽回的大战之中。即便如此,小规模的摩擦仍时有发生。所幸,祖巫之中的后土始终克制隐忍,而帝俊与太一则从中调解斡旋,这才勉强压下了双方积蓄已久的仇恨。这种仇恨并未消散,只不过被更高层级的力量强行抑制下来罢了。
自从鸿钧无端挑起两族矛盾后,无论是巫族还是妖族的高层皆震怒不已。他们认为,鸿钧仗着自己是天道代言人,便肆意干涉两族事务,简直狂妄至极!难道天道只有他一人可代?罗睺的存在岂能忽视?因此,两族很快达成共识,决定拉拢罗睺共同对付鸿钧。相比之下,在洪荒发展道路上,罗睺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积极姿态,而鸿钧则截然相反,他的每一次行动似乎都在阻碍洪荒的前进脚步。最终,连执掌三道——天道、地道、人道的存在都看不下去了。三道联手施威,直接将鸿钧封印,只待其真正悔悟之日再放其重获自由。鸿钧心内其实并不甘心。他曾经有机会成为洪荒至高无上的存在,如今却沦为了失败者,只能寄希望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动作来泄愤。然而,在洪荒浩浩荡荡的大势面前,他的挣扎犹如蚍蜉撼树,毫无意义。他的谋划和挑衅,终究不过是徒劳一场。
天道始终冷眼旁观,将鸿钧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若说从前它对鸿钧抱有十足的信任,认为他是最理想的代言人,那么如今这份信任已近乎崩塌。反观罗睺,这位曾被天道嗤之以鼻的存在,如今却焕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光彩。当初,天道因罗睺的残忍与灭世之道而弃他如敝履,认定其修的不过是混乱与毁灭,注定背离洪荒的秩序。然而,这一切在罗睺证道之后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执着于毁灭魔道,而是转而探索一条崭新的道路——那是一条融合神圣魔神之力、贯通仙魔大道的中正之道。堂堂正正,磅礴大气,甚至隐隐契合天道本身的意志。正因为这样的蜕变,天道重新审视起这个曾经被否决的候选人。再看鸿钧,他始终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执迷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设想,却忽视了现实的变化。鸿钧缺乏与时俱进的觉悟,当整个洪荒都在向外扩展时,他却试图通过内部分化和削弱来实现自己的谋划。这种做法已然违背了洪荒发展的根本原则,让天道倍感失望。正是基于此,三道联合封印鸿钧的行动应运而生——这既是对鸿钧的一次警示,也是为了迫使他悔改;同时,天道也不愿轻易放弃这样一位强者。毕竟,在洪荒不断征战的岁月里,每一位强者都弥足珍贵。谁也无法预料某一天,洪荒的坐标是否会被更强大的世界发现,而那时,唯有内部涌现出更多的顶尖战力,才能保证洪荒的存续与发展。
伏羲分身在探查完黑暗深渊洪荒世界后,毫不犹豫地冲出了黑暗混沌域,将所见所闻尽数告知伏羲本尊。听完分身的汇报,伏羲本尊陷入了沉思。他细细消化着每一个细节,最终长叹一声:“这深渊洪荒的实力远比我预料的还要强大,单凭我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将其掌控。更何况,混沌大道尚存,若被混沌域的大道察觉我的动作,恐怕连我也难逃被镇压的命运。”权衡再三,伏羲并未急于行动。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将分身留在混沌域以观察局势,而本尊则返回洪荒世界,与高层商议对策。毕竟,如今的洪荒世界正处于对外扩张的关键阶段,未来的某一天,两个洪荒终将正面交锋。然而,这一深渊洪荒的崛起速度却丝毫不逊于他们,更因其残忍掠夺的风格,使得任何发展停滞都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尽管如此,当前显然并非出手的最佳时机。洪荒世界即将晋升为永恒真界,而深渊洪荒距离这一目标仍有漫长的道路。伏羲暗自计划:待洪荒成功晋升之后,再回头应对这股威胁也不迟。届时,无论是在底蕴还是实力上,他们都将在对决中占据更大优势。而此刻,唯有隐忍蓄力,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