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永恒时(续)
雨丝轻敲着咖啡馆的玻璃,在灯光下织成细密的银帘。星愿将热气腾腾的香草拿铁推到年轻女孩面前,笔记本和录音笔早已备好。女孩指尖摩挲着杯壁,睫毛上还挂着晶莹的雨珠:“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正在修补一本被雨水泡皱的《小王子》,戴着白手套的样子,像在守护一件稀世珍宝。”
随着讲述深入,星愿的笔在纸上飞速滑动。原来,女孩和恋人都是图书管理员,他们发现山区孩子的阅读资源匮乏后,毅然辞去安稳工作,用积蓄在偏远小镇建起公益书屋。每到周末,他们就背着装满书籍的竹篓,徒步翻山越岭去给孩子们送书。
“上个月山洪暴发,他蹚着齐腰深的水转移书箱,膝盖被石头划出好大一道口子。”女孩眼眶泛红,“可第二天,他还是笑着给孩子们读《绿野仙踪》,说再大的风雨也浇不灭我们的‘奥兹国’。”
这个故事让星愿想起多年前在非洲草原,那个用兽皮画记录恋人模样的游牧少女;在南极科考站,用摩尔斯电码向恋人传递思念的女科学家。爱的形态千变万化,却都有着穿透岁月的力量。她决定将女孩的故事作为新书开篇,书名暂定为《星火燎原》。
筹备新书期间,星愿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件人是位白发老教师,信封里夹着一张泛黄的毕业照,照片背后写着:“致永远的数学课代表”。原来,1978年恢复高考那年,身为知青的老教师在乡村中学任教,与聪慧的女学生暗生情愫。为不耽误女孩前程,他将爱意深埋心底,默默辅导她复习功课。女孩考上大学那天,他在她的课本里夹了张纸条:“去更大的世界发光吧。”
星愿带着这个故事重返乡村。当年的中学已成遗址,却在原址上建起了崭新的希望小学。老教师颤巍巍地指着操场角落:“当年我们常坐在那棵槐树下做题,现在树没了,可知识的种子,总算是发芽了。”在新建的图书室里,星愿惊喜地发现,那位“数学课代表”如今已是大学教授,她捐赠的图书摆满整整三个书架。
新书发布会上,星愿特意邀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坐在轮椅上的老夫妻相互依偎,年轻女孩和恋人牵着山区孩子的手,老教师与已是白发苍苍的“数学课代表”隔着人群点头微笑。当聚光灯亮起,星愿翻开新书,扉页上的烫金小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每一份爱,都是点燃世界的星火。”
散场时,一位背着画板的少年拦住星愿。他小心翼翼展开画卷,画中是星空下的咖啡馆,无数光点从书本中倾泻而出,化作漫天星辰。“姐姐,这是我为你画的。”少年脸颊绯红,“我的梦想,就是像你一样,用故事温暖别人。”
望着少年眼中炽热的光,星愿忽然明白,所谓永恒的星光,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是每一个故事里的真诚与坚守,是每双传递温暖的手,是每个愿意聆听、愿意相信的心。她轻抚少年的画作,窗外,真正的星光与屋内的灯火交相辉映,照亮了更多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