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刘备三顾茅庐仍未见到诸葛亮,心中牵挂,却又遭逢曹操屠杀董家、孙策中箭身亡等大事,各方局势愈发复杂。刘备心急如焚,深知若想在这乱世之中立足,非得诸葛亮这般大贤辅佐不可。于是,在稍作休整后,刘备决定第四次前往隆中拜访。
这一日,晴空万里,暖阳高照。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再次踏上前往隆中的路途。一路上,关羽、张飞二人虽不再像之前那般强烈反对,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疑虑。张飞嘟囔道:“大哥,那诸葛亮三番五次不见我们,这次也未必能见到,何苦再跑一趟。”刘备耐心劝道:“三弟,诸葛先生乃当世奇才,我们求贤若渴,怎能因几次未见就放弃?此次定要见到先生,恳请他出山相助。”
行至隆中,清幽的草庐依旧静静地坐落在山林之间。刘备心中忐忑,上前叩门。童子开门,见是刘备,说道:“先生昨夜归来,正在草堂午睡。”刘备大喜,忙道:“切勿惊醒先生,我等在此等候便是。”说罢,便与关羽、张飞在门外静静等候。
张飞性子急躁,等了片刻,便不耐烦起来,低声咒骂道:“这诸葛亮架子也太大了,大哥如此诚心,他却高卧不起。”关羽也劝道:“大哥,不如叫醒先生,也好早做商议。”刘备连忙摆手,道:“不可,不可。先生难得安睡,我们怎能惊扰。”于是,三人又在门外等了许久。
过了好一会儿,诸葛亮才悠悠醒来。童子告知他刘备已等候多时,诸葛亮感慨道:“刘备如此诚心,我自当出山相助。”说罢,便请刘备等人进草堂相见。
刘备走进草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气宇轩昂,心中不禁暗赞。他上前深深一拜,道:“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虽不才,一心想兴复汉室,无奈智术浅短,屡遭挫折。恳请先生出山,助备一臂之力。”
诸葛亮连忙还礼,说道:“明公三顾茅庐,诚意感人。亮虽一介草民,也愿为明公效犬马之劳。”随后,诸葛亮命童子取出一幅地图,挂于草堂之上。他指着地图,为刘备详细分析天下局势:“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天下纷争不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明公,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听后,茅塞顿开,心中豁然开朗。他激动地握住诸葛亮的手,道:“先生所言,令备如梦初醒。有先生相助,何愁大业不成!”当即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欣然应允。
关羽、张飞在一旁,见诸葛亮年纪轻轻,却能对天下局势分析得如此透彻,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张飞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俺之前还以为诸葛亮是徒有虚名,看来是俺错怪他了。”
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后,对他敬重有加,待之如师如友,凡事皆与他商议。诸葛亮也不负所望,开始为刘备出谋划策,整顿兵马,筹备粮草,积极应对曹操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
此时,曹操在北方得知刘备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心中大惊,深知刘备如虎添翼,日后必成大患。于是,他加快了南下的步伐,调兵遣将,准备先取荆州,再图江东。而孙权在江东,也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厉兵秣马,加强防御,以防曹操来犯。
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能否按照隆中对策的规划,一步步实现霸业,兴复汉室?曹操、孙权又将如何应对刘备的崛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天下之争,即将拉开帷幕。且看各方豪杰如何在这乱世中,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传奇故事。
赞曰:
四顾茅庐诚意坚,隆中对策启新篇。
三分天下谋初定,一统雄心志更绵。
诸葛神机惊乱世,玄德大业起新弦。
且观风云多变幻,再瞻豪杰谱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