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的吵杂声中,突然响起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声音:“贫道掐指一算,这个杀人凶手定会自首。”负责这个杀人案的警官白宇好奇地随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子,身披道袍,手持拂尘,站在人群边缘。这男子看起来二十出头,面带微笑,气质出尘。
白宇走上前,打量了他一番,笑道:“多谢道长吉言。”他并未将道长的话放在心上,转而继续思考案情。
凌辰也注意到了这个道长,他走到白宇身边,低声问道:“这道长是谁?怎么从未见过?”
白宇摇了摇头:“不知道,但他说得轻巧,凶手自首?这种命案的凶手哪有这么好心。”两人互相对视一眼,旋即又投入到案件的讨论中。
现场是一条僻静的巷子,受害者是一名中年男子,胸口插着一把匕首,显然是被人近距离刺杀。法医正在现场进行初步检查,周围拉起了警戒线,围观的群众被隔在数米之外。
“初步判断,死亡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法医对白宇说道,“从伤口来看,凶手有力气,且下手狠辣。”
白宇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视,试图寻找目击者或者可疑人物。而道长则在人群外默默观察,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受害者是一名有案底的小混混,曾多次因斗殴和盗窃入狱。他的死似乎并不令人意外,但白宇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个道长为什么会出现?”凌辰再次提及道长,“他好像对案件很感兴趣。”
白宇也注意到了道长的异常,他决定去和道长聊聊。两人走到道长面前,白宇抱拳道:“道长,您对这案子似乎很有兴趣?”
道长微微一笑,拱手回礼:“贫道只是路过,恰逢其会。不过贫道掐指一算,这案子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白宇眉头微蹙:“道长莫要故弄玄虚,如果您知道什么,请尽管说。”
道长面色一正,敛去笑意:“警官有所不知,贫道五年前曾路过此地,目睹了一起命案。当时的受害者,与今日的死者,似有渊源。”
白宇心中一惊,五年前的命案,他有所耳闻。那起案件至今未破,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女子,死状惨烈,而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难道这两起案件有关联?”凌辰插话问道。
道长点了点头:“贫道不敢确定,但贫道感觉到,今日的凶手,与五年前的案件脱不开干系。而且,贫道担心,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白宇和凌辰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如果道长所言非虚,那么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连环杀手。
“道长,能否详细说说五年前的情况?”白宇沉声问道。
道长闭上眼睛,似乎在回忆:“五年前的今天,贫道云游至此,看到围观众人中有一个人形迹可疑。他身穿道袍,与贫道的装扮相似,但贫道能感觉到,他心怀恶意。”
白宇心中一动:“那个人后来呢?”
道长叹息一声:“贫道当时并未察觉他的意图,等贫道回过神来,那女子已经遇害。贫道曾试图追捕凶手,但他消失在人群中,无迹可寻。”
白宇和凌辰沉默了。如果道长所说属实,那么五年前的凶手可能一直潜伏在附近,而今日的案件,或许是凶手再次作案。
“道长,您现在还记得那个人的长相吗?”凌辰问道。
道长摇了摇头:“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但贫道记得,他当时戴着一顶斗笠,遮住了大半张脸。”
白宇沉思片刻,说道:“道长,如果您想起了更多细节,记得联系我们。”
道长点了点头:“贫道定当效劳。”
随后的几天里,白宇和凌辰全力投入到案件的调查中。他们重新审视五年前的案件档案,寻找可能的线索。同时,他们也在密切关注道长的动向,试图验证他的话是否属实。
就在案件陷入僵局之时,一个意外的转折发生了。白宇和凌辰在审讯一名与死者有瓜葛的小混混时,意外得知了一个关键信息:死者生前曾提到,要对一个“戴斗笠的道士”进行报复。
“这和道长提到的五年前的凶手特征吻合。”凌辰说道。
白宇点了点头:“看来道长的话并非无的放矢。”
为了进一步确认,白宇和凌辰决定对道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发现,道长云游四方,居无定所,但对江湖百态了如指掌。而且,道长对警方的调查给予了大力协助,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
然而,就在案件即将取得突破之时,又一起命案发生了。一名女子在同样的手法下遇害,而现场再次出现了那个神秘的戴斗笠男子。
白宇和凌辰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极为狡猾且残忍的连环杀手。他们必须加快步伐,尽快将凶手绳之以法。
在一次精心布置的埋伏中,白宇和凌辰成功抓住了戴斗笠的男子。经过审讯,男子承认了自己就是五年前的凶手,而他之所以再次作案,是因为内心深处对当年未能彻底清除“邪恶”的执念。
“我一直在寻找那些和当年那起命案有关的人。”凶手疯狂地笑道,“我要让所有玷污这片土地的人付出代价。”
白宇和凌辰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一股寒意。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连环杀人案,而是一个深陷执念与复仇的悲剧。
案件告破,但白宇和凌辰的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明白,有些伤口,时间无法愈合;有些执念,一旦萌芽,便难以遏制。他们只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阻止更多的悲剧发生。
而那名道长,在案件结束后悄然离去,只留下一张字条:“贫道此行功德圆满,愿世间再无冤魂。珍重。”
白宇望着道长离去的方向,心中默念:“道长,愿您云游四方,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