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苏城这座繁华都市的平静表象下,一场由代孕引发的民事纠纷悄然上演,将两个曾经亲如姐妹的女人——李芳和张敏,拖入了法律与道德的漩涡中心。
李芳与丈夫结婚多年,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唯一的遗憾是婚后一直未能拥有自己的孩子。这些年,他们四处求医,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中医、西医、偏方,无一遗漏,医院的走廊、挂号窗口都留下了他们焦急奔波的身影,积蓄也因此消耗大半,却始终未能如愿。面对家族长辈的殷切期盼和传统观念带来的沉重压力,李芳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与日俱增,常常在深夜独自落泪,对为人母的渴望近乎执念。
张敏作为李芳相识多年的闺蜜,看着好友被求子的痛苦折磨,本应伸出援手给予精神支持,却在利益的诱惑下,走向了一条黑暗的歧途。她向李芳透露,自己结识了一家地下代孕机构,称能帮她实现生育梦想。起初,李芳听闻“代孕”二字,内心本能地抗拒,深知这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但在求子心切的驱使下,在无数次对拥有孩子的憧憬与幻想中,她内心的防线逐渐瓦解,在传统观念的裹挟和对孩子的极度渴望下,最终还是动摇了,踏上了这条布满荆棘的违法之路。
两人商定,由张敏负责与代孕机构对接,处理代孕的一切事宜,李芳则支付50万元作为全部费用,包括代孕母亲的酬金、医疗费用以及中介的报酬等。出于对多年闺蜜的信任,李芳没有多想,通过银行转账分三次将50万元转给了张敏,连一张借条或一份简单的协议都未要求对方出具,她以为这份深厚的情谊足以保障一切,却不知人性在利益面前是如此脆弱。
然而,代孕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仿佛是命运对她们错误行为的无情嘲讽。胚胎移植多次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李芳本就千疮百孔的心上狠狠扎了一刀,她的身心在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中被折磨得疲惫不堪,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看着自己付出的金钱如流水般消逝,身体和心灵也遭受着巨大的创伤,李芳开始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巨大的风险之中。
恰在此时,国家加大了对代孕行为的打击力度,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整治行动相继出台,代孕的黑色产业链被逐步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李芳在惶恐中逐渐清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红线,更违背了人伦道德。她开始担心自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懊悔,于是向张敏提出终止代孕,并要求她退还已支付的50万元。
但张敏却矢口否认,坚称款项已全部交给代孕机构,自己只是一个帮忙跑腿的中间人,并未从中谋取一分一毫的私利,因此拒绝退款。李芳这才如梦初醒,发现自己对所谓的代孕机构一无所知,没有见过代孕机构的办公地点,不知道负责人是谁,甚至连张敏与对方沟通的聊天记录都未曾看过,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场虚幻的泡影,而自己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两人彻底撕破了脸,曾经的闺蜜情荡然无存。李芳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张敏告上了法庭,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讨回自己的血汗钱。在法庭上,气氛剑拔弩张,双方各执一词。张敏狡辩称,这50万元是李芳给自己的“生意投资款”,与代孕毫无关联,试图混淆视听,逃避责任。而李芳由于缺乏关键的书面证据来证明代孕约定的存在,仅有的转账记录也无法直接与代孕行为建立关联,案件的审理陷入了僵局,让本就扑朔迷离的案情更加迷雾重重。
更棘手的是,代孕行为本身是明确违法的,这使得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法院需要查明事实真相,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序良俗。若简单地支持李芳的诉求,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代孕行为产生的债务受到法律保护;若完全驳回,李芳的合法财产权益又将无法得到保障,还可能助长这种违法之风。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调查与审理,法院最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条款,认定代孕协议无效。同时,根据不当得利的相关规定,张敏收取的50万元款项没有合法依据,应当返还给李芳。但考虑到李芳在明知代孕违法的情况下仍参与其中,自身也存在一定过错,法院综合双方的过错程度以及实际支出情况,判决张敏返还李芳部分款项,具体金额根据案件的实际细节进行核算。
这场因代孕引发的民事纠纷,不仅让李芳和张敏多年的友情彻底破裂,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损失。李芳在这场风波中身心俱疲,不仅未能实现拥有孩子的梦想,还失去了珍贵的友情和大量的金钱;张敏则因一时的贪念,陷入了法律纠纷,名誉扫地。它就像一记沉重的警钟,向社会敲响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警示着人们代孕行为不仅违背伦理道德,更将面临法律的严惩,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最终都将自食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