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物理创新大赛决赛当天,北京下起了小雪。陆锦熙站在酒店窗前,看着雪花轻轻飘落在窗台上。他呼出的气息在玻璃上形成一小片雾气,手指无意识地在上面画着质数序列——2、3、5、7...
手机震动起来,是路临深发来的消息:[早餐?大厅等你。]
陆锦熙嘴角微微上扬。自从上次苏芮事件后,路临深的信息变得稍微长了一些,偶尔还会主动提出建议。这种细微的变化在他身上堪称巨大进步。
酒店餐厅里,路临深已经坐在角落的位置,面前摆着两盘一模一样的早餐——全麦吐司、水煮蛋和香蕉。他穿着那套黑色西装,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脑后,在晨光中整个人如同一把出鞘的剑,锋利而优雅。
"睡得好吗?"陆锦熙坐下问道。
路临深摇摇头,眼下有明显的青黑:"模型最后验证...到两点。"
陆锦熙心疼地看着他:"今天比赛结束后一定要好好休息。"他掰开香蕉递过去一半,"至少吃点东西。"
路临深接过香蕉,小口咬了一下。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比平时快——陆锦熙已经学会解读这种信号:路临深比表现出来的更紧张。
"我们会做得很好的。"陆锦熙轻声说,"就像之前练习的那样。"
路临深抬头看他,漆黑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安:"观众...比省赛多327人。闪光灯概率增加62%。"
陆锦熙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改良版白噪音发生器和一副耳塞:"全副武装。如果有任何不适,我们随时可以申请暂停。"
路临深的手指停顿了一下,然后微微点头。这个简单的动作承载了太多信任——他相信陆锦熙会像之前一样,在他需要时成为那道隔绝世界的屏障。
科技馆比省赛时更加宏伟,门前广场上旗帜飘扬。参赛队伍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续入场,陆锦熙注意到不少媒体记者已经架好了摄像机。
"星辰中学代表队,请到这边签到。"一位工作人员领着他们穿过人群。
签到处,一位戴眼镜的评委特意走过来:"路临深同学?我是清华物理系的李教授。你父亲最近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令我印象深刻。"
路临深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瞬,手指蜷缩成拳。陆锦熙自然地站到他前面:"您好教授,我们很期待今天的比赛。路同学负责我们项目的理论部分,我负责实验。"
李教授看了看陆锦熙,又看了看沉默的路临深,似乎明白了什么:"期待你们的展示。"
比赛场地是一个宽敞的圆形大厅,中央是展示区,周围环绕着阶梯状的观众席。陆锦熙估算了一下,至少有五百名观众,还不算媒体记者。他悄悄观察路临深的反应,后者面色苍白但还算镇定,只是手指敲击大腿的速度越来越快。
"深呼吸。"陆锦熙小声提醒,"记得我们的安全词吗?"
路临深点点头:"'质数'。如果需要暂停。"
他们的项目排在第八位展示。前几支队伍表现都很出色,但陆锦熙能看出路临深对某些技术细节的不认同——他的眉毛会微微皱起,嘴唇抿成一条细线。
"接下来有请星辰中学代表队,项目名称《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新型传感器设计》。"
走上展示台时,陆锦熙感到路临深的手臂轻轻碰了碰他的——这是他们约定的"确认存在"信号,表示路临深需要知道他在附近。
展示开始很顺利。陆锦熙负责主要陈述,路临深则站在实验装置旁,随时准备技术支援。当演示到核心算法时,陆锦熙自然地请路临深进行解释。与省赛时相比,路临深的表现更加流畅,虽然仍然避免眼神接触,但技术阐述清晰有力。
"这个反推算法的效率提升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评委赞叹道,"能详细说明一下误差控制机制吗?"
路临深接过话筒:"传统方法忽略了三阶小量...我们引入了一个修正因子..."他的声音平稳而专业,详细解释了数学模型。
陆锦熙站在一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几个月来,路临深为能够站在这里与人交流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他最清楚。那些反复练习的对话,那些模拟社交场景的尝试,那些在恐慌边缘的坚持...
展示接近尾声时,意外发生了。陆锦熙正在演示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突然一阵刺耳的电流杂音从音响系统中爆发出来,紧接着是刺眼的闪光——某家媒体的摄像机出了问题。
"啊!"路临深猛地后退一步,双手捂住耳朵。
全场哗然。陆锦熙立刻挡在路临深和闪光灯之间,同时握住他的手腕:"质数。2,3,5,7..."
但这次情况比省赛时更糟。高分贝的噪音和强光同时刺激,路临深陷入了严重的感官过载。他的呼吸变得急促,整个人蜷缩起来,像是要躲进一个无形的壳里。
"第七组需要暂停吗?"主持人问道,全场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陆锦熙看了看痛苦中的路临深,又看了看即将完成的展示,毫不犹豫地说:"请求暂停五分钟。"
他扶着路临深快速离开展示台,来到后台的休息室。关上门后,外界的嘈杂被隔绝,但路临深的状态仍然糟糕,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临深,看着我。"陆锦熙蹲在他面前,保持平视,"只有我在这里,没有别人。"
路临深艰难地抬起头,眼睛因刺激而充血:"不能...完成展示了..."
"没关系。"陆锦熙坚定地说,"你的健康比比赛重要一千倍。"
路临深摇头,声音嘶哑:"我们的项目...你的付出..."
陆锦熙轻轻握住他的手:"听我说,如果你感觉无法继续,我们就弃权。如果你还想尝试,我会调整展示方式。选择权在你。"
路临深闭上眼睛,胸口剧烈起伏。陆锦熙耐心等待,开始轻声哼唱那首路临深母亲曾经唱过的摇篮曲。
渐渐地,路临深的呼吸与歌声同步。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虽然仍有不安,但至少恢复了基本自控。
"可以...继续。"路临深艰难地说,"但需要...调整。"
陆锦熙点点头:"我来负责剩余的全部陈述,你只需要站在旁边。有任何不适,立刻告诉我。"
他们回到赛场时,观众席响起鼓励的掌声。陆锦熙简短解释了路临深的特殊情况,请求关闭闪光灯和降低音量。评委们表示理解,现场很快调整到位。
剩余的部分陆锦熙独自完成,但他不断强调路临深在项目中的核心贡献。当评委提出技术细节问题时,路临深虽然不再上台,但在座位上给出了精确的回答——通过陆锦熙转述。
"...感谢星辰中学的精彩展示。"主持人最后说道,"请评委打分。"
等待评分时,陆锦熙回到路临深身边,递给他一瓶水:"你做得很好。"
路临深摇摇头:"你承担了...额外责任。"
"这就是团队的意义。"陆锦熙微笑,"互相补足。"
评分结果出乎意料——他们获得了技术创新的最高分,虽然表达分稍低,但总分仍然位列前三。更令人惊喜的是,评委会还为他们颁发了"最佳团队协作特别奖",以表彰他们在突发情况下展现出的默契配合和互相理解。
领奖时,路临深站在陆锦熙身边,身体仍然紧绷,但在合照环节,他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举动——主动握住了陆锦熙的手。这个简单的接触在旁人看来可能只是队友间的鼓励,但对陆锦熙而言却重若千钧。
"恭喜你们。"颁奖结束后,那位李教授特意找到他们,"你们的项目很有潜力,而且..."他看向路临深,"你今天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克服困难完成展示,这比任何奖项都更有价值。"
路临深微微点头:"因为...不是一个人。"
李教授微笑:"这正是科学的真谛——合作与共享。"
离开赛场后,他们找了一个安静的咖啡馆休息。路临深的状态已经基本恢复,只是眼睛仍然有些敏感,时不时需要闭上眼睛缓解。
"疼吗?"陆锦熙关切地问。
路临深摇头:"只是...疲劳。"他停顿了一下,"今天...谢谢你。"
陆锦熙摇摇头:"我只是做了任何队友都会做的事。"
"不。"路临深直视他的眼睛,"你做了...只有你会做的事。"
这句话让陆锦熙的心脏漏跳一拍。在路临深的世界里,"唯一性"是最高的赞美。他小心地覆上路临深放在桌面的手:"因为你是特别的...对我而言。"
路临深没有抽回手,反而轻轻翻转手掌,让两人的掌心相贴。这个主动的接触比领奖时更加亲密,持续时间也更长。陆锦熙能感觉到对方掌心的温度和细微的颤抖。
"锦熙。"路临深突然说,"我想给你看...一样东西。"
他从钱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照片,推到陆锦熙面前。照片上是一位温婉的女性,站在天文望远镜旁微笑。她的眼睛和路临深一模一样,深邃如星空。
"我妈妈。"路临深轻声说,"她...会喜欢你。"
陆锦熙屏住呼吸,轻轻拿起照片。这是路临深第一次主动分享如此私人的记忆。他注意到照片边缘已经有些磨损,显然经常被拿出来查看。
"她很美。"陆锦熙真诚地说,"而且一定很聪明,才能教出你这样的天才。"
路临深轻轻抚摸照片:"她希望我...找到理解我的人。"
陆锦熙的心跳加速,不确定该如何解读这句话的深意。他小心地将照片还给路临深:"她很爱你。"
"嗯。"路临深收起照片,"我也...爱她。"
这个简单的表白对路临深来说已经是一次巨大的情感宣泄。陆锦熙突然意识到,今天的比赛、意外、领奖...这一切加起来,都不及此刻的分享来得重要。
回程的火车上,陆锦熙因疲惫而靠在窗边小憩。路临深偷偷看着他安静的侧脸,睫毛在眼下投下细小的阴影,嘴唇微微抿着,即使在睡梦中也保持着那种特有的克制感。
当火车轻微晃动时,陆锦熙的头不自觉地滑向陆锦熙的肩膀。路临深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调整姿势让他靠得更舒服。陆锦熙在睡梦中无意识地蹭了蹭,像只寻找热源的猫,然后安静下来。
路临深低头看着这个靠在自己肩上的男孩,胸口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保护欲和更复杂的情感。他想吻陆锦熙的额头,想告诉他自己有多为他骄傲,想承诺永远陪在他身边...但这些汹涌的情感最终只是化作一个轻柔的叹息。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他们身上,将两人镀上一层金色。在这个安静的时刻,路临深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他对陆锦熙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友谊,甚至超越了普通的喜欢。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像是两颗星星在浩瀚宇宙中找到了彼此的轨道。
而最奇妙的是,他几乎可以确定——尽管陆锦熙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但他的心跳、他的眼神、他那些小心翼翼的触碰...都在诉说着同样的情感。
作者有话说:
—派送初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