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笔记本电脑的蓝光映在路临深脸上,勾勒出他紧绷的下颌线。书房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陆锦熙偶尔翻动纸张的沙沙响。窗外早已沉寂的北京城上空,夏末的星空清晰可见,但两人都无暇欣赏。
"找到了。"路临深突然出声,声音因长时间沉默而略显沙哑。
陆锦熙立刻从钢琴边站起,赤脚踩过冰凉的地板来到他身后。屏幕上是一则五年前的新闻:《MIT媒体实验室与茱莉亚音乐学院开展跨界合作》。
"我就知道!"陆锦熙双手扶在路临深肩上,下巴几乎搁在他头顶,"往下翻,看看具体内容。"
路临深快速浏览页面:"为期半年的交换项目,主修计算机音乐的博士生可以..."他的声音戛然而止,手指悬在触摸板上方。
陆锦熙凑近屏幕:"怎么了?"
"申请截止日期。"路临深指向右下角的一行小字,"上周五。"
陆锦熙的胃部猛地沉了下去。但下一秒,路临深已经打开新标签页:"但MIT有自主立项的传统,如果能有教授支持..."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安德森教授的主页,然后是一系列关于量子计算与艺术融合的前沿论文。陆锦熙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公式与图表,突然抓住路临深的手腕:
"等等,这个声波可视化模型..."他指向一篇论文中的插图,"如果用音乐来表现量子态呢?"
路临深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迅速打开建模软件,陆锦熙则回到钢琴前,弹出一段实验性的旋律。两人就这样隔着书房与客厅的距离,通过喊话和即兴演奏交流想法,像两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路的探险者突然发现了交错的隧道。
天蒙蒙亮时,一份名为《量子谐波:艺术与计算的共振》的提案初稿诞生了。路临深负责理论框架和数据模型,陆锦熙则录制了三段演示音频。当他们把文件打包发送给安德森教授时,晨光已经透过纱帘洒进客厅。
"现在怎么办?"陆锦熙伸了个懒腰,脊椎发出轻微的响声。
路临深合上电脑:"等回复。同时准备Plan B。"他顿了顿,"还有Plan C、D、E。"
陆锦熙笑着倒在他身上:"路老师,有时候不需要这么多备选方案。"
路临深顺势搂住他的腰:"根据概率..."
"闭嘴。"陆锦熙用吻堵住他的数据论,尝到了咖啡和熬夜的苦涩,"睡一会儿吧。"
他们挤在狭窄的沙发上相拥而眠,陆锦熙的脸埋在路临深颈窝,后者的一只手还紧抓着笔记本电脑,仿佛即使在梦中也不愿放弃任何可能性。
刺耳的电话铃声在下午两点惊醒他们。陆锦熙迷迷糊糊地伸手去摸手机,却被路临深抢先一步。屏幕上显示"未知号码",国际区号。
"Hello?"路临深的声音因睡意而低沉。
电话那头传来带着浓重德国口音的英语:"是路临深吗?我是卡尔·霍夫曼。"
路临深瞬间清醒,猛地坐起身,差点把陆锦熙掀到地上。他按下免提键,一个温和的老人声音充满整个房间:
"我和安德森讨论过你们的提案,非常有趣!我在想..."
陆锦熙瞪大眼睛,用口型无声地说:诺贝尔奖那个霍夫曼?
路临深点头,手指不自觉地抓紧沙发垫:"您请说,教授。"
"我在斯坦福有个新项目,关于艺术与量子物理的交叉研究。"霍夫曼的声音带着笑意,"需要一位懂音乐的物理学家和一位懂物理的音乐家。巧合的是,安德森刚给我推荐了一对完美人选。"
陆锦熙捂住嘴,防止自己惊呼出声。路临深的手覆上他的,掌心微微出汗。
"项目持续十八个月,"霍夫曼继续说,"半年在斯坦福,半年在柏林艺术大学,最后半年自由选择。"他顿了顿,"有兴趣吗?"
路临深呼吸一滞:"条件是什么?"
"哈!典型的物理学家反应。"霍夫曼大笑,"条件是你们必须保持'共振'——这是提案里的原话。具体细节我发邮件给你们。"
挂断电话后,房间里安静得可怕。陆锦熙和路临深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刚才发生了什么。
"斯坦福..."陆锦熙轻声说,"他们有顶尖的音乐学院。"
路临深点头:"霍夫曼的项目...我在《自然》上看过预告。"他突然紧紧抱住陆锦熙,"这不是巧合。"
陆锦熙在他怀里闷笑:"是共振。"
他们刚准备查看邮箱,门铃响了。路远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个泛黄的信封,西装革履像是刚从重要会议回来。
"爸?"路临深罕见地露出惊讶表情。
路远走进来,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转:"看来你们已经找到解决方案了?"
陆锦熙和路临深交换了一个眼神。路远微微一笑,将信封放在茶几上:"也许这个能帮上忙。"
信封里是一份名为《双轨培养计划》的手写文件,日期是二十年前。陆锦熙一眼认出扉页上的签名——陆明远,他父亲的笔迹。旁边是路远的签名。
"这是..."
"我和你父亲大学时的构想。"路远坐下,双手交叉放在膝上,"关于如何培养同时精通科学与艺术的人才。"他看向路临深,"我本以为你会继承这个理想。"
路临深的手指轻轻抚过纸页,眼神复杂。陆锦熙凑过去看,文件详细描述了一种交叉培养模式:科学专业学生必须选修艺术课程,艺术生则要完成基础科学训练。最令人震惊的是,附录里竟然有早期关于"量子计算与音乐理论关联性"的设想。
"父亲他..."陆锦熙的声音哽住了。
路远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常说,最好的医生既要有科学的严谨,又要有艺术的同理心。"他指向文件最后一页的边注,"这是他后来加的。"
陆锦熙看到父亲熟悉的字迹:「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比任何完美计划都重要。」他的眼眶瞬间湿润,赶紧低头掩饰。
路临深的手悄悄覆上他的膝盖:"所以您一直知道..."
"我知道你们会面临选择。"路远站起身,"但现在看来,你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他走向门口,又回头补充,"霍夫曼是我在普林斯顿的老友,他的项目很适合你们。"
门关上后,陆锦熙和路临深再次面面相觑。
"你爸..."
"早就计划好了。"路临深摇头,嘴角却上扬,"典型的父亲风格。"
接下来的两周像一场旋风。斯坦福项目的申请材料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但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路临深负责整理学术成果和制定详细研究计划,陆锦熙则设计视觉化展示方案和准备音乐作品集。当路临深的3D量子模型与陆锦熙的音乐可视化在屏幕上同步运行时,仿佛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完美缩影。
"这段和弦进行..."路临深指着音频波形图,"正好对应量子态转换的概率分布。"
陆锦熙笑着吻他的脸颊:"所以我说是共振嘛。"
申请提交前一晚,他们熬夜检查每一份材料。路临深突然停下手中的工作,转向正在调试音频的陆锦熙: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项目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陆锦熙拔下耳机:"比如?"
"比如我需要整天泡在实验室,而你不得不参加无数排练。"路临深的声音异常平静,但陆锦熙能听出下面的不安,"我们可能没那么多时间..."
陆锦熙转动钢琴凳,面对路临深:"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四手联弹吗?"他模仿路临深当时的语气,"『理论上需要72小时练习才能达到基本同步,但我们只用了47分钟。』"
路临深嘴角微微上扬:"数据不会说谎。"
"所以,"陆锦熙握住他的手,"我们会找到平衡点。就像..."他指向屏幕上交织的音符与公式,"像这个。"
申请提交后的周末,他们终于有时间放松。路临深组装好的天文望远镜派上了用场,两人在阳台架设设备,准备观测即将达到最大亮度的天琴座流星雨。
"看这里。"路临深突然指向望远镜镜筒底部的一处刻痕。
陆锦熙弯腰查看,发现除了之前看到的"给LJX - 初遇纪念 2022.9.15"外,还有一行新刻的小字:「愿与你共享所有星光」。
"什么时候加的?"陆锦熙轻声问。
路临深调整望远镜焦距:"你练琴的时候。"他顿了顿,"用了我爸实验室的激光雕刻机。"
第一颗流星划过时,他们正在争论仙女座星云的最佳观测角度。陆锦熙先看到那道银光,惊呼一声指向天空。路临深立刻调整望远镜,但已经来不及了。
"许愿了吗?"他问。
陆锦熙摇头:"太突然了,没来得及。"他靠在路临深肩上,"不过也没什么特别想求的了。"
路临深低头看他,星空在那双黑曜石般的眼睛里闪烁:"不想要斯坦福的offer了?"
"想要。"陆锦熙仰头吻他,"但我知道我们会得到的。"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第二颗、第三颗流星接连划过夜空。这次他们都没说话,只是静静欣赏这宇宙的馈赠。路临深的手温暖而坚定地握着陆锦熙的,就像过去一年中无数次做过的那样。
"看那里。"路临深突然指向天空一处,"天琴座旁边,就是你那颗命名的星星。"
陆锦熙眯起眼睛:"根本看不见嘛。"
"但它确实存在。"路临深的声音很轻,"就像未来,即使暂时看不清,也会到来。"
陆锦熙转向他,发现路临深没有看星空,而是专注地看着自己。月光勾勒出他完美的侧脸线条,眼镜片后的眼睛盛满温柔。
"路临深。"陆锦熙突然说,"弹首曲子给我听吧。"
路临深挑眉:"你知道我水平..."
"就弹《小星星》。"陆锦熙拉着他走向客厅钢琴,"最简单的版本。"
路临深无奈地坐在琴凳上,手指悬在琴键上方。当他弹起那首幼稚的儿歌时,陆锦熙从背后环抱住他,下巴搁在他肩上。
"错了一个音。"陆锦熙在第五小节时指出。
路临深轻笑:"故意的,测试你有没有认真听。"
陆锦熙咬他耳朵:"骗子。"
他们就这样一个弹一个挑错,直到简单的儿歌演变成即兴爵士,又慢慢变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旋律。没有乐谱,没有计划,只有两颗以相同频率跳动的心,在这个星光璀璨的夜晚,奏响属于未来的乐章。